读《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有感
放假前借来这本《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来看,源于扉页上的一小段内容简介:“当你打开书页,你就辨认出了一种声音:沉静、悠远、忧伤、热烈、迷惘、激动,你期待又熟悉,或许就是你自己的声音,随每次阅读而来的震颤,和几乎属于肉体的情感。教育,在这些文字中,建立了现实和不可能的场景,它带着你去恢复一个过去,又努力地穿越,而预示了一个真实的未来。它应该是最值得交付你的一切,阅读帮助我们克服了很多肉体与精神的不安。”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323页20多万字使我感觉酣畅淋漓、震撼不已。想来书的题目定为“中国最佳”,这里凝聚了编者的多少心血!书中集中了这么多篇佳作,每读一篇都仿佛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和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他们的字字句句中,从他们的真情实感的流露中,了解他们做教师的苦,做教师的乐,体会他们的快乐、幸福、心酸、彷徨、质疑、甚至是愤怒……看看这些文章的标题吧:《世上已无蔡元培》、《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关于教育与良心的对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深沉”?》、《父母在用爱心“摧残”孩子》、《当前教育正遭遇几多无奈》、《教育是慢的艺术》……有积极地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抒写人生的,也有消极但很现实地反映一些无奈的,但我相信这些都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曾经碰到过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各个层面的实验,教材实验、教法学法实验,评价体制的实验,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记得在一次课改培训中,一位教授直言不讳地说:“有些老师到学校里教数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讨厌数学!”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句话在我心里掀起的那种酸痛。从那一次培训起我就更坚定了“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与教学知识同等重要地位”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之路崎岖漫长,我们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做学生的朋友,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做学生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孩子们,听来的忘得快,动手做才记得牢,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炼总结找到结论,这样对于培养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好处。
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总结说:“一类教师教知识,二类教师教方法,三类教师教状态。”非常值得人回味。我想,现在的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有许多无奈,但是作为身在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我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快乐幸福并充实地渡过自己的童年时光,身在其中的我也一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