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看了录像《走近毛泽东》,我觉得自己内心的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这种震撼并非来自那些在传统影片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大场面、大背景,而恰恰是源于录像中那些展现伟人日常生活画面的点点滴滴。比如,该片中,主席在长江中畅游的情景,骑马游昆仑山的场景,还有主席挥拳打沙包及向非洲女客人行屈膝礼的画面,这些都向人们展示了伟人生活中鲜为人知的颇有情趣的一面。
在硝烟和炮火弥漫的背后,也有更大的真实:“伟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因此,了解伟人也首先应该从“作为人”这个基本特性入手,这样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有真实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更能让人接受。
此外,影片还披露了主席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而被毒蛇咬死而痛哭,以及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重情重义、关心人民生命感全的真实写照。
种种此类亲切、朴素而自然的画面使得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性化。这是《走近毛泽东》在材料筛选上独具匠心之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而特别摄制的。该片在毛泽东逝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影片用90分钟的时间,精练地涵盖毛泽东地一生。把其性格特点、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又把毛泽东的理论、毛泽东的思想和艰辛的探索过程概括得非常精彩。
该片和过去记录和介绍毛泽东的影片有着很大的不同。该片所展现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更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有肉有血,有情有义的毛泽东,一个走下“神坛”的普通的中国人民的儿子。片子中减化了很多过去常用的,为人所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选取了毛泽东一生中的平凡的细节小事,以平民化的视角和生活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一代伟人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从“情”的角度突出了领袖对人民的情和人民对领袖的情。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
而且在片中多处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因此他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本人乃至全党的行动宗旨,他也因此会对不能接触人民群众,调查时要戴口罩表现出无奈和孤独,他也才会作出“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的生动比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因此在“一边倒”时期对苏联的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果然拒绝。
看完片子后,我们从过去仰视这位伟人变成了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平视而看到了他的内心,更体会了他的伟大与不凡。特别在那四句让人回味无穷的结束语后,一片灯火辉煌下,人们看到的是尽管毛泽东走了,但他的目标与理想在被他的接班人一代一代地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