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语言《摇篮》教学活动反思
此次赛教活动,采用的是同课异构形式,它非常符合当前教研改革的形式和要求。旨在教师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反思,共同提高幼儿园教学教研水平。通过活动我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进一步开拓了视野,丰富了教育经验,此次活动的参与使我受益匪浅。
针对学前班语言活动—摇篮,我设计出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环节和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想象力、审美能力等。
3、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运用图片创编诗歌。感受“飘、翻、吹、”
经过实际授课和课后反思以及集中评课,我认为在以下几点取得成功:
一、 把诗歌和音乐整合
活动导入时,摇篮曲的欣赏使幼儿很快进入音乐优美的意境,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配乐诗朗诵把诗歌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幼儿体会到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从而被陶冶,同时音乐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两次的配乐朗诵欣赏使幼儿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师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诵表演,使诗歌与音乐再度交融,充分实现“我、诗歌、音乐”的共鸣。
二、突出视、听、讲结合
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挂图和操作性强的的小图片以及彩色文字的巧妙使用,都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让幼儿先欣赏,并带着问题自己观察、思考,做出判断。然后找出互相对应的宝宝和摇篮,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回放能力,帮幼儿完整梳理了整首诗歌。教幼儿“会看”。教师有针对性和递进性问题,“听刚才的音乐你想做什么?”“轻轻走来的宝宝是谁?”“谁是他的摇篮?教幼儿“会听”。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的支持、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自由朗诵与个别朗诵、集体朗诵充分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激起幼儿朗诵的欲望,掀起他们的朗诵激情, 视、听、讲的结合,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剂。
在朗诵诗歌过程中,教师富有感情语言、表情、眼神、和肢体等动作,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诗的美妙境界中,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感受音乐、体验情感。
从开始环节听音乐说感受、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到教师提出:白云为什么是“轻轻飘”?浪花为什么是“轻轻翻”?风儿为什么是“轻轻吹”?歌儿为什么是“轻轻唱”?等问题后,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讨论、模仿都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情感体验更具深入。
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充分发挥了互补作用。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这次活动我和甘老师针对诗歌《摇篮》进行了同课异构,通过观摩甘老师的活动,我认为甘老师对此活动非常重视,教态大方得体,语言亲切,环节紧凑,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较能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学习,在活动开始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切主题,通过提问是幼儿对即熟悉又陌生的摇篮有了再次认识。接下来,教师通过欣赏感受提问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几个有针对性的为题如:为什么要轻轻等让幼儿对词语的正确使用有了一定了解。在创编过程中,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充分体验了创编的快乐。基本达到他课前的预设目标。
四、不足与改进:
同甘老师对比,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几点不足:
如在对幼儿提问的时,我还需要进一步给予渗透和引导,在对幼儿的照顾全体和个别差异的引导上,还有所欠缺。在诗歌创编中,原有环节中小图片的使用可以帮幼儿突破创编诗歌的困难,但有一些限制幼儿的思维。欣赏诗歌的次数略有欠缺,没有充分发挥彩色文字的作用,而创编环节的时间把握稍显不足,使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
为此我在二次教案中做了调整,把小图片的使用调整到最后一个环节,作为活动的延伸,课上课下相结合,充分利用集体教学和语言环境创设两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幼儿创造理解和表达的时间和机会。欣赏活动和创编活动的时间也做了相应增加,使幼儿深入理解诗歌温馨甜美的意境,充分体验创编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