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分层教学案例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同课异构
——《走一步,再走一步》分层教学案例
一、 背景介绍:
我校针对学生基础不同,能力不同这一现实,尝试分层教学,把同一年级学生按不同教学要求,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自信,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基础,忽略细节,学习不够踏实的现象。而平行班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文化积淀还是自信程度上与实验班的学生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均得到发展,也为了使教学更具科学性、针对性。本学期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尝试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备课,即相同的课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预设最适合本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措施。
这次尝试性开课我们备课组选择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本)教材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不仅因为这篇课文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胆怯的小男孩爬到石崖,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最终安全回到地面的过程。而且本文接近生活,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同一篇课文如何有针对性地上出不同的效果,我们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措施上进行了异构,下面将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阐述:
二、 案例描述、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异构:
1、针对实验班学生学习能力强,自信,但同时又存在着忽视基础,忽略细节,学习不够踏实的特点,康健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上,希望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揣摩,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重视细节,在写作中重视细节,更在为人处事中注重细节。
2、鲁金芝老师则根据平行班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文化积淀不够深,自信心不足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人物情感、感悟生活哲理”上,希望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提高上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的异构:
对于实验班的学生,如何在教学中既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又能不流于形式,避免“华而不实”的现象出现,康健老师觉得还是应该从课堂教学的细节入手。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可以说,一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在如何艺术地设计、处理教学细节。下面以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抓住语病,紧追“细节”。
片段一:以课文为例,感受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
生(沐云洁):在第14节最后一句“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中的“正纳罕那是谁时”,说明小男孩当时已经麻木了,麻木到连自己哭泣都没有意识到。
师:“麻木”?这里用“麻木”好不好?此时他是“麻木”吗?
(学生沉默,思考)
生(李梦楠):我觉得此时小男孩是有些“神志不清”了,因为他已恐惧到了极点,已经“不能自己”了。
师插话:不能自已。
生纠正:对,是“不能自已”,所以他在自己哭泣中都以为是别人在啜泣,因而会“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
【分析】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无法预设,这时候要靠教学机智——它是教师积极反思、经验积累的结果。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关注自己在备课中的预设,常常急于将学生的思路引向自己的设计,而忽略了他们发言中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而这些细节的强调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绝好机会,所以在让学生感受作品细节描写魅力的同时,我也关注了他们语言表达的细节,对于表达不够准确的及时给予提醒。因此这个教学细节能够立即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更为巧妙的是它酝酿了课堂教学气氛,并为学生下一步的品析性发言预设了范例。
2、重视评价,鼓励“细节”。
片段二:以课文为例,感受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
生(赵经纬):第17节“我下不来!”我啼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句句子不仅从小男孩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此时害怕,对自己毫无信心,而且从句中两个感叹号也能看出他此时对自己毫无信心。
师:真聪明,连标点符号都注意到了。这些都是细节。太棒了!
(其他学生不住点头,马上又有学生举手要发言)
……
【分析】赵经纬在发言中不仅关注了人物的语言这一细节,同时抓住了两个感叹号增强语势另一细节。这不仅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而且也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细节描写的精髓——“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他发言的及时鼓励,也将这个理念(“于细微处见精神”)传输给了其他学生。教学细节需要教学机智,也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使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3、加强追问,强化“细节”。
片段三:学生交流各自的练笔并评析。
生(赵经纬):阮晨航在细节描写上真实是把握了,但在有些细节上仍需要修改。
师:比方说……
生(赵经纬):比方说:写妇女跳下来的过程,阮晨航只写了“她头朝下”,那她身体的动作呢?是手抱着肚子,还是……
师追问:你怎么写的?
(赵经纬有些吃惊,但还是拿起自己的本子读了起来)
生(赵经纬):是全部读吗?
师:不,只读她跳下来的动作。
生(赵经纬):她闭上了双眼,脚一抬,双手抱着肚子,头朝下,身体蜷在一起,向地上的旧毛毯高速俯冲下去。
(学生们听到这里哈哈大笑)
师:重复赵经纬习作中的“双手抱着肚子,头朝下,身体蜷在一起,向地上的旧毛毯高速俯冲下去。” (学生们再次大笑)
师:赵经纬前面的动作细节确实描写得不错,可最后“高速俯冲”显然不够准确,你们能帮他修改一下吗?
有学生插话:“撞”
(其他同学笑)
赵经纬发言:向地面“坠”去。
师(立即肯定):好,自己改得很好,“坠”。
……
【分析】此处教学细节的处理落实在对学生的“点拨”上,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不够严密时,教师的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瓶颈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生茫然时,使其茅塞顿开,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以上这个片段中,我不断的追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文章,在对材料前后的联系中,在对人物情感的体会中,自己选择了最合适的用词,加强了对局部细节描写的深入认识。此教学细节的处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习作,关注自己写作的细节,在自我完善中,自行掌握知识。
4、谨慎处理“意外”,生成精彩“细节”。
片段四:学生交流各自的练笔并评析。
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并读了学生(陆晓峰)的练笔,。
“她来到护栏前,手扶住肚子,两眼慢慢地闭上,穿好身上的衣服,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头朝下往地面上栽去。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可她的两只手不曾捂住自己的头,却紧紧地抱住肚子,人蜷在一起,头朝下地栽倒在毛毯上。这时,人们都惊呆了。”
(教师在读到“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时,学生发出了笑声。)
师:我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你们笑什么?
生1(朱昊):陆晓峰写这位妇女在坠落的过程中“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这个细节描写像是动画片中的镜头,不够真实。
(陆晓峰的脸色挺尴尬)
师:我知道陆晓峰是被这位母亲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他很想把她坠落的过程描写得很美,所以“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但却有一种悲壮美。
生2(谷怡青):陆晓峰在文章里写这位孕妇“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孕妇身体笨重,怎么可能敏捷地在空中翻跟头呢?
师:体态笨重的孕妇怎么可能行动敏捷地在空中翻跟头?能这么做的是哪些人?
生齐答:是体操运动员、跳水运动员。
师:陆晓峰想以细节表现这位母亲为保护自己的胎儿的母爱,但这个细节描写不符合细节描写的什么要求?
生异口同声:细节描写要真实。
(陆晓峰也不住点头)
……
【分析】交流、评析学生的当堂习作,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为这些文字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是他们对一堂课学习后成果的体现,也是我们在备课的预设中无法全面预料到的。我读陆晓峰补写的片段,当读到“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时,听到下面学生的笑声,这表明他们也听出了文章中的问题。所以当我询问他们笑的原因时,原以为学生会提出这一处的错误,没想到朱昊提的却是另一处“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她认为这一处描写脱离生活实际,像动画片。我想起平时陪女儿看动画片时,确实有不少这样的镜头,虽然不够真实,但画面确实很美。所以我在评讲中肯定了陆晓峰的细节描写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但却有一种悲壮美。谷怡青在发言中能准确地找到陆晓峰细节描写的不妥之处,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此处“意外”的处理,既避免了学生的尴尬,也引导学生自行发现同学习作中的不足,强化了“细节描写力求真实”的要求。所以,当面对这些“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对于平行班的学生,鲁金芝老师在这堂课上借全班学生之手,由学生对课文本身的阅读感受,拓展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领悟,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展示的平台,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自我学习资源的交互共享创造了机会。下面也以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品读感悟 品味课题
师: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同学是怎么理解课题的?
生:走路
师:那么到现在我们朗读完了以后有是怎么理解课题的呢?
生:作者在成长中遇到的挫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挫折。(范鑫)
生:告诉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要把面队困难不怕艰险实践的精神带到人生的没一个挑战中去。(张咪)
生:作者遇到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把大的困难分成一个个小的困难去克服。(赵伟)
师:同学们在回答的过程中都提到了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实就包含着文章的主题:(出示课件)
……
【分析】平行班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常常表现出一种缺乏目的的阅读,因此在阅读上无法对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和哲理进行感悟,在写作上只会记事不会议论或抒发情感。所以鲁老师在教学中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感悟生活哲理,其实是教给了学生如何在阅读时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
2、分组学习 交流展示
师:无论多么大的困难,我们在面对、克服的过程中都不能缺乏……
生:信心
师:是的,信心!对我们很重要,我也希望同学们拥有信心,和老师一样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出来。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找一篇和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相类似的文章,找出文章中的感悟,也可以是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全班交流。
(分组交流,师到每一个小组指导,并具体要求先复述文章,再谈感悟)
师:好!时间到,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交流展示我们阅读的成果。我重申要求,一要简要复述文章,二是谈感悟。
生:复述 《 我怎么不胆小了?》 ,(文中“我”帮大爷买药的事情,而不再胆小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人是一生出来并不是害怕的胆小的,而是自己是缺乏锻炼,缺乏胆量,如果我们放胆去做的话,就会一定会成功的。(实物投影仪出示文章和读书感悟)
师:请同学对何宇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生:(范鑫)复述太罗嗦,感悟太少了。我认为人的胆量不是靠别人来改变的,而是靠自己的,文章中“我”的胆量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变得大起来的。(师引导帮助他人关怀他人就一种善,一种值得赞美的品质)
师:在复述的时候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老师为什么这样讲呢?老师是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把阅读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所以老师平时要求同学们做读书笔记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自我。接下来几个小组代表上来展示的时候要主要这个问题哦。
生:(张莉娜)《作弊者的悲哀》如果不是我们通过我们努力获得的成果,我是不懂得珍惜的,而且不能明白其中意义和价值的。
生:(张咪)《学步》我们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去克服。
生:(侯赟)我认为张咪说的感悟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师:嗯。的确莫顿•亨特的这篇文章就是从生活的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了终身受用的生活哲理。语文即生活,语文无处不在。
……
生:(陈文超)《笑对困难》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勇敢的去面对,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正如一首歌里唱的:只有经历风雨才会看见彩虹
生:(徐旻珊)《爱其实很简单》感受父爱,感受真情。
生:(李旭东)《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敢于面对挫折,要去勇敢挑战命运,挑战自我。
师:和我们的同学们所感悟的一样,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去克服它,我们是不是只管自己克服了困难就行了呢?不,我们也应该和前面同学所介绍的《 我怎么不胆小了?》中所表现的一样,我们还要懂得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
【分析】各小组代表纷纷上台展示,同学们的交互评价,教师的鼓励对这些一直缺乏自信的孩子是多大的褒奖,鲁老师深信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会有自我感受的,只是对于文本感悟的层次不同而已。哪怕是最浅层次的感悟也是值得抓住的,以此入手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引导学生长时间的坚持阅读,不断积累,定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渐学会品味语文、享受阅读,进而内化为自我的语文素养。而此时教师也完全融入了学生的展示交流中。
3、拓展提升 欣赏享受
师:从各小组的交流展示来看,大家多是从哲理的角度在感悟文章,今天我们第三次阅读了这篇文章,那么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课后在随笔本上写一篇感悟,主要从情感的方面去感悟。
师:老师这里也找了一篇很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老师准备了背景和音乐,不过还需要同学的帮助,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美妙的声音帮助老师把这首优美的诗歌展现给同学们?
生:陈元章(师把诗歌交给同学酝酿)
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掌声)
师:(沉浸)美吗?谢谢陈元章同学带给我们的享受。有没有女同学来试试?
师:(鼓励)文学带给我们的魅力,也是语文带给我们的魅力。
生:(陈梦)朗读(掌声)
师:欣赏完这首诗,同学们有没有品味出一些感悟?
生:“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师: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要有信心去面对。只要我们勇敢的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和莫顿 怀特一样把困难分解了去克服,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师:希望同学们继续享受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多阅读我们会心情愉悦,多阅读我们会更加快乐成长。
……
【分析】课结束前老师准备的一首汪国真的诗《走一步,再走一步》,还准备了背景和音乐,临时请学生配乐朗读,展现了语文的美,同时与这首诗歌的主题与课文的主题相呼应。
(三)评价措施的异构:
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以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显然有悖于二期课改的新理念,所以我们备课组认为对一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措施同样需要异构:
1、实验班的学生能说会道,但落实到书面表达上常常“眼高手低”,康健老师采用的当堂练笔并评析,着实让这些“好”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引起了重视。在课后的评课中,同组的老师们也一致认为康健老师的整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描写的细节,又重视了自己教学细节的处理。因此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学生传递“细节决定成败”的过程,既有对学生知识的构建,也有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构建。一堂课的教学也许无法让这些聪明并“粗心”着的孩子们立刻改正他们的不足,但是至少他们已经开始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只要坚持重视课堂教学的细节,持之以恒,实验班的孩子们一定能感受到“细节的魅力”。
2、平行班的学生平时缺少的就是交流的勇气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鲁金芝老师设计了小组交流和配乐诗朗诵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为这些“平凡”的孩子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听课的老师们感到鲁老师此举并没有把眼光停留在这一堂课上,她所着眼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提高的长效性上。以课堂为载体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坚持引导学生长时间的坚持阅读,不断积累,定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渐学会品味语文、享受阅读,进而内化为自我的语文素养。的确从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上已经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评价措施的异构才真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成就感,让教授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样有了成就感。
三、案例启发:
1、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正是我们备课组根据课改新理念,在分层教学中的新尝试,但通过实践证明了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效之举。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也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有针对性。
2、“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发挥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在教师自己的实践和向同行的学习中能够不断优化各自的课堂教学。如康健老师在第一次试教中,将教学的重头放在对课文细节的感受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化了近25分钟,而最后环节“学生练笔评讲”只用了5分钟就匆匆下课了。在备课组活动中,周继娅老师向她指出,实验班的学生感受文本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忽略“细节”,从第一堂课的反映看,学生的练笔中还有许多可琢磨的地方,不如压缩前面环节的时间,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议议自己文章的得失,这个教学细节的重新处理,在第二堂课上确实收效很大,构成了这堂课的一个“高潮”。
3、“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也促使每一位教师在课余不断为自己“充电”,以求在自己的课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无数的未知境界需要我们探究,其设计的优美流畅需要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艺及对语文专业报刊的阅读视野紧密结合。只有这四者综合地表现于教师的身上,才能够真正设计出精美生动的“同课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