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点评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同课异构——《心灵上的百合花》点评
12日上午第二节开始,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比——“同课异构”在育英外国语学校的四个小班拉开了帷幕,来自不同学校的四位老师给云和全体初中语文同仁展示了四堂不同风格的优质课。四人所上教材一样,皆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代表作之一《心灵上的百合花》。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材,同一年级不同班别,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来讲授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让不同教师通过不同的构思,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彰显自己的个性,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让上课和听课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课异构它的方向主要是从知识性、积累性、科学性、艺术性等方面去展开整个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美文《心灵上的百合花》通过四位老师个性鲜明的精彩演绎很好的体现了上述特点。
《心灵上的百合花》是一篇富有象征意义的散文,作者托物言志,描绘一朵生长在偏僻山崖的百合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信念最后绽放出自己最夺目美丽光彩的生动故事,来晓谕人生应怎样立志成才走向成功。这篇文章一般考虑挖掘以下几点:百合的生长环境——百合的成长历程——百合的象征涵义——百合给人生的启迪。上课的四位老师基本都围绕这几个要点来展开,下面简单谈谈几位老师的课:
育英的孙老师“创意老练”。“创意”体现在她用建一份野百合成长档案来架构整个课堂,一开头就把野百合当人来看待,颇新颖独到。文中野百合与野草、鸟雀的交流,当堂分角色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印象深刻地让学生把握了文中不同角色的个性。课中孙老师还出示了几幅学生课前画的简笔画,让大家一起品味百合成长过程,并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分别给四幅图拟标题。这个教学步骤也是本堂课的一大“创意”亮点。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来加深对百合成长过程的印象;二又锻炼了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三更好的达到了把握文本的目的。画画的过程是把握文本的过程;看画的过程同样是把握文本的过程;取标题的过程是把握文本的过程;讨论标题同样也是把握文本的过程。“老练”主要在其调控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技巧的纯熟。可以说孙老师的课上得相当有特色,若一定要提点意见,就是孙老师虽建立了“人”的百合档案,但整堂课还是提“花”太多,大部分时间仍停留在文本表面,对文本深层次的挖掘稍浅些,只谈什么样的花,不去深触文章的象征涵义。另外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过于单一了些,不是师问生答,就是大量的小组讨论。若这些方面改进些,孙老师这堂课肯定还要出彩!
二中的叶老师“认真细致”。叶老师刚刚回到教学岗位上不久,好学谦虚做事认真的秉性使其重新进入教师的角色很快,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一点不逊色于他人。“认真”二字体现在其上课脉络清晰,步骤非常有条理,课件制作精美、容量丰富,可见其备课是极认真的、准备是很充分的!教师的课堂引领,师生的合作探究都能够得到较好体现。特别是板书构思耳目一新,充分展现了女教师的“细致”。她把百合花的成长历程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巧妙地板书成了一朵花的美丽形象。“百合花”三字是花心,周围依次是百合的品格,它们排列成一圈成了围着花心的花瓣。“深深地扎根,努力的吸收”成了花的根,“默默的,全心全意”的信念成了支撑整朵百合的花茎。初时板书不显山露水,随着课堂的进程渐渐匠心凸现,让人叫绝!叶老师这堂课大体是很成功的,但有些地方还需注意。比如“读”的问题,“读”在语文课中很重要,但是要讲究“读”的方法。叶老师把重点段落的朗读集中在一起,在课的中间花了很多时间集中朗读大量段落,而其他时间听不到朗朗书声,这样分配不均的“读”给人感觉甚为突兀。随着文本的解读,分散些朗读更好。而且“读”不能一味的还没讲清“为什么”读就让学生大读特读。读前需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这段,读后要问学生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读个明白。叶老师的课堂还需注意一点,那就是对学生回答后的当堂口头评价问题。肯定和评价学生的语言要丰富和对口些,若不只是单一的“很好”两字,那通过课堂评价激励学生的效果会更好。当然作为一个久疏战阵的士兵来说,重新走上公开课的激烈战场就能够上得如此成功实属不易。
三中的应老师“激情洋溢”,语文综合素养比较深厚,基本功扎实,通过很会煽情的语言功底,把一堂《心灵上的百合花》上得极具感染力。一堂好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的个人涵养是非常重要的,课要有魅力,教师自身先要有魅力。作为青年男教师的应老师,在课堂的全方位情感投入,很好的吸引了整个班级的学生。除了“以情动人”,应老师还有这几个方面做得相当好。一是如何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对文本的品读着力越多,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就越为深刻。二是很注重对读书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现在我们一些语文老师特别在上公开课时,片面的追求一些华丽的东西,比如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等,而忽视了语文的一些基本元素的传授解读。如字、句、音、形、写法、阅读法的课堂指引,应老师就通过与文本的品读巧妙的结合,做到了语文课某些实质的理性回归。三是对学生课堂的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很重要,除了及时,还需要教师恰如其分的语言。光简单廉价的“很好”来赞美,不行;光严肃刻板的“不对”来否定,更不行。那就要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的深刻认识。这点应老师处理得很不错。当然要挑刺的话,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口头禅少点会更好。教师的话还是稍嫌多了一些,这可能跟应老师长期任教初三有关系。整堂课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师,不是学生。换句话说,教师的主导地位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相对弱化了。所以如何让教师在尽展个人风采的同时,更好的体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梅源中学的叶老师“亲和美读”。所谓“亲和”,是指年轻美丽的叶老师上课极有亲和力。一个参加工作时日还不多的青年女教师,能够在这样县级规模的优质课比赛中表现得亲切自然从容不迫,实在不易。“美文需要美读”,叶老师这堂语文课留给大家最大的印象就是“美读”。《心灵上的百合花》本就是一篇文笔优美意境悠远的美文,作为“同课异构”的对象,这种文章完全可以上成阅读欣赏课,“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感悟。语文阅读课少了“读”,少了适度的书声琅琅,这样的语文课给我的感觉总是残缺的。叶老师对“读”的课堂设计颇有心得,不仅“读”的形式多样,有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而且注意“读”的声情并茂。比如一上来要求学生读文章标题,叶老师要学生充满诗意的读,并先作了范读;读重点句子,叶老师强调:请你用优美的声音来读。学生读了之后,叶老师都一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随着师生文本的解读,琅琅的书声营造了浓郁的“美读”氛围,成了本堂课最大的特色与亮点。另外教师的语言表述生动,临场应变机灵,能恰当地处理某些意外环节。如文章录音一时放不出,马上请学生朗读,后来声音有了,就说“这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这些细节的处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智慧。叶老师整堂课教态落落大方,始终以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学生与老师配合比较默契。面对一个完全生疏的班级,一堂课下来,学生纷纷围着老师要签名,这就是成功的表现。如果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对多媒体依赖多了些,导致预设过多,反而弱化了老师上课的自由度。这就涉及到一个“扬弃”的问题。公开课老师往往考虑上得全面些周到些,备课时就瞻前顾后力求完备,生怕漏了什么知识点。其实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一堂课随时都有生成,要敢于打破预设的东西。短短40分钟,只要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启发、有所提升,教师的备课预设被课堂生成所打乱、被中止,这也是一堂成功的好课。一味的追求面面俱到,求全责备不见得是好事。叶老师最后几分钟直到下课了忽然把文章的中心和人生的启迪匆匆忙忙的串讲一下,这完全受到了课前预设的影响,好好的一堂以“美读”为特色的阅读欣赏课徒增了一个不必要的结尾。
四朵精彩各异的《心灵上的百合花》通过“同课异构”的平台一一开放,给所有听课老师的启迪都是很大的。世上没有完美的课,有特点有所得有缺憾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听完课后,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评课说课交流。这也是老师之间的知识互动,共同提高。除了对四位老师进行充分的肯定,我还向他们共同提出了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看法,那就是对于这堂课我们语文老师需要思考:如何立足文本,去超越文本。若课堂上有学生向四位老师提问:我天生不是百合花,就是一株野草,怎么办?或者我虽是一朵百合,但是结果我开不出花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的确是完全有可能被学生质疑的。因为我们今天选择的这个“同课异构”课文——《心灵上的百合花》的作者林清玄是一位成功人士,所以其可以骄傲地把自己看作一朵天生的与野草鸟雀们不同的百合(这可以从此文的写作背景得知)。注意文章主角的起点便已是百合,天生与野草们就划清了界限,影现了作者的清高脱俗,因此文本只是一个从百合幼苗走向百合开花的历程,而不是从丑小鸭也可以奋斗成白天鹅的故事,哪个更有现实意义,不言而喻。现实生活中,天生是野草多,还是百合多,自不必说,所以教师应怎样的正确引导学生去质疑才能使这堂课提升得更具有普世价值?也就是我们自己先需要看到这篇课文的局限性,不能盲从于课文,迷信于文本。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不仅要立足于文本还要看到文本之外的东西。这样才能使语文课更具有普遍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然上述只是我的个人之见、一家之言,权当抛砖之用罢了。最后借用云和县教育局语文教研员童老师对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几点总结作此篇日志结尾:
第一,教师首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教材不是金科玉律,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补充调整。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平时要让学生多去质疑,学生敢于质疑就是课堂的成功。这关键靠教师去引导,教师预设过程中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去质疑。
第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自己先要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判断机智和应变拓展能力。
第三,多媒体应用一定要恰当合理,不要喧宾夺主,更绝不能滥用。
第四,“文”“道”关系处理的问题。如何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道”的教育不要点出,更没必要展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