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逐渐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口头表达来进行组织的,难以展现生活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则可以极大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一是优化“教”的模式。传统的课堂“教”的模式,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以讲授为主,数学中大量的抽象概念和知识有时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清楚,让许多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则可以通过模拟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某种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机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接受、消化、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二是优化“学”的模式。传统的学生“学”的模式,学生以接受教师的讲解,完成书本练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触的知识面是狭窄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到真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去感受,经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彻底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在课堂上、在课本中很难得到的自己所需的知识,最大限度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三是优化“练”的模式。传统的学生“练”的模式,学生以完成教师布置的纸质练习为主,形式单一、效率不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针对有差异的学生及时给予不同层次的练习和指导, 通过计算机提供习题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便于师生和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互相指导,改进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所受知识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进行展示,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难度。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累加成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拆解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对物体体积有个直观印象,然后再让学生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学生摆完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其他实例,巩固学生实验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学生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有时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观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领悟到圆面积的推导方法。
接着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
圆分成8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引导学生思考:
分的份数与所拼图形有何关系?(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原来的图形与所拼图形之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虽变了,但面积没变)
长方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的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相当于圆的半径。)
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总结: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 r S=πr2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避免进入应用误区
不容否认,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避免进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的一些误区:一是处理好“用”与“不用”的关系。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主要看有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效果怎么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情况等,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需要则用,不需要则坚决不用,切记搞形式主义。二是处理好用的“多”与“少”之间的关系。课堂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并非用得越多越好,使用常规手段,学生较容易理解接受的就不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用多用少,关键看是否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有助于“减负提质”,决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三是不要淡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少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课堂教学节奏按照课件设计的程序来进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步,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变成“生--机”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是避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形式的花哨。图像、声音、动画的设置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要过分追求动画、声音与版面背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知规律,对小学生来说,过分的色彩、声音刺激与渲染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极具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不同素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促进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生应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要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成效,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学生要有自我激励与相互协作的能力
自我激励就是持续激励自己,保持勤奋刻苦的学习劲头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它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可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学生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促使自己主动地学习,从中体验乐趣。对大学生而言,由于心理的日趋成熟以及对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他们大多会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包括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等,这一阶段,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因为学习过程不是一个平坦的过程,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当他们遇到挫折特别是不断地遇到挫折时,就要依靠自我激励能力,培养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并通过心理活动调整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保证学习在最佳的状态进行。有了自我激励,就能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并能从挫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进一步学习。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是否具有相互协作能力也很重要。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往往体现的更充分。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协同、竞争等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学习者之间既可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互助。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便于学习者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学生对自主探究方式应具有选择和自我评价能力
自主探究方式的选择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学生在校学习,对很多知识的掌握都要依靠自己探究,在自主探究时,只有建立科学的学习策略,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但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法对自己最有效,哪些知识对自己最需要,是要经过比较后选择确定的。因此说选择是一种能力,要由自己去把握、去判断。而自我评价是自己建立的对学习策略、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调整完善的评判标准,是把握学习进度的基本依据,是对所完成选择的一种评估。在阶段性的学习中,通过自我评价反馈,及时查漏补缺并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也是多媒体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
由于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因此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时空,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角色的变化,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与方法。
(一)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组织者
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介入,使原本单一的“教师—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教师—媒介—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工作中心也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复存在。随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以学为主”的支架式、启发式等教学策略的广泛应用,教师己由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会用教学设计方法去分析学生、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策略的教学系统设计专家,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二)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处理者
随着传播媒介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要兼具教学信息的制作者、加工者和处理者的角色。这就是说,教师既要能从浩瀚的信息资源中抽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还要能根据教学信息制作出教学软件。同时,在设计、制作教学软件时,能够把启发式原则贯穿于软件设计的全过程,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是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便于师生共同融入教学情景的工具。教师不能把课堂当作放映室,更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当成彰显个人的工具,不能只是一个放映员或解说员。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电子图书馆等轻松获取大量信息资源。从这个角度,教师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辅导者,是使学生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其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能力;作为指导者,是使学生能够清醒、自主地区分信息的价值类别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另外,在生活中,教师仍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师要通过高尚的师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四)教师应具有更大的兼容性与包容性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面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层次的多样化,教师应努力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对学科知识更大的兼容性,从而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必须互动,强调“自主、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互动教学环境中,学生的非常规性提问、质疑、争辩、甚至不满都会发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构建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的学习态度,化解掉不和谐因素。尤其不能让学生整天仅与电脑屏幕打交道,而忽略师生间的直接交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设法增加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因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是良好教学质量的前提,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五)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不断追求的学习者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是巨大的,教师必须通过终身学习来接受挑战。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流通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的双向反馈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教学信息及资源的研究者,善于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研究、比较、过滤、精选、整合,然后再提供给学生,确保教学的高效和优质。教师还要不断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专家。
(六)教师应是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者、探索者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被动的灌输式、听从式教学,教师不仅决定着教学方向、内容,也掌握着教学进程、方法和结果。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应是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者、探索者,要既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教师必须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交互式、非线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观念、思维习惯由平面式的、单一功能的、静态的运作方式,向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动态运作方式转变,构建以教学活动、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培养模式”,把“单一学习”过程变为“综合实践”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求新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助于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向更深层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