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养成教育》课题展示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作为老师,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所以我们一年级班主任提出了这一课题研究,试图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和研究,使新生尽快地适应小学生的角色,尽快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
所谓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养成教育很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叶圣陶就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一般都存在着“六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可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没有从学习习惯上找原因,而是从表面、客观上找。我们调查发现,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养成教育关键期在小学一、二年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习惯应该“小时严,大了宽”。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
3、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是一种转型。
由于这种转型,孩子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孩子与社会渐行渐近——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转型将成为其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起点。幼儿园同样有着明晰而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规范往往成为一纸空文而束之高阁。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不能妄言其他。而这个时候的老师,也更多的承担了“保姆”和“保育员”的角色。小学一年级的不同则在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所欠缺的只是“点拨”和“自律”。在这个时候,强调生活的规范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但具备现实的生理基础,而且对其今后的成长都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我们的做法:
1、尽快地让学生互相认识,减少新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
很多孩子从不同的幼儿园进入小学,有的孩子可能还有一、两个同伴,可以一起玩,但是也有一些孩子没有伙伴,就显得非常孤单。我们班的黄晨晨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在新的班级里没有一个伙伴。开始一个星期,他每天都说肚子痛,前面几天我还每天打电话给他家长,后来我发现不对劲,他的肚子痛是心理毛病,是因为不适应环境才这样的,找到了病因,我就对症下药,每天上课都表扬他,说他很勇敢,肚子痛也坚持上课,下课的时候,我就让同学和他一起玩,一起做游戏,一下子把他的病给治好了。我们为了让孩子尽快互相认识,首先让每个孩子做好座位卡贴在桌子上,先是自我介绍,接着同桌互相认识,接着是四人小组、大组,这样同学之间马上就认识了,也能一起玩。
2、如何让孩子尽快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觉得是做好每一个第一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开学的第一周,我们着重进行了集队训练、早自修、眼保健操、听铃声上下课等等常规训练。先说集队训练,因为他们是第一次进行正规的训练,我只是说了三个要求:“静、齐、快”我说你们能做到吗?“能!”真的?那我们来开火车好不好?示范一下动作后,我说看谁能做得最好!及时表扬:你最安静!你的动作真快!我们105班的孩子真棒!你们今天的表现让老师非常的满意!你们真的像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小学生了!这三个字的分量实在是不可估量的!孩子们那个美的,小学生三个字太让他们激动了!然后是练习一下简单的踏步,他们都是鼓足了劲,表现给我看!我觉得当时最关键的是如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当然老师也得是充满着激情的!然后,我进行了“听铃声”的训练。开学第一周,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听铃声上下课,下课的时候,都在操场上玩,根本就不知道要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了,还要老师一个一个去叫他们,回到教室以后,就开始喝水,拿书,甚至会有人说:“我要小便了。”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入学教育时间进行了听铃声训练,先是在教室里简单的告诉他们课程表,然后进行练习。我对照课程表进行演练,上课的时候,应该在哪里?干什么?这时就会有个别的孩子起来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了,孩子同伴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我再适当的引导补充一下。听这是什么铃声?下课,可以干什么?一天的流程下来了,接着就是真实的训练了,每节课上课铃声响我都得到教室里去,并检查他们完成情况,及时表扬一些好的孩子!这样一段时间以后,上课铃声响了以后,就没有学生喝水、拿书了,都能静静地等着老师来上课。尤其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尝试着让孩子练习做眼保健操,我先是介绍铃声,然后我开始跟着音乐让他们睁着眼睛和我模仿,一边介绍要点。并且要求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必须把手中所有的东西都放下。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第二天眼保健操时间到了,我又开始和他们一起做,而且都是先说:听,听这是什么铃声,孩子们明白了立即迅速的收拾自己的东西,桌子上不一会就全干干净净了,下面开始是姿势和要点的练习。这次进步很大,因为其实就是那几个动作,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的!开始的一个月,每次眼保健操时间,我都会在教室里的。这样连续一个月下来,他们都让我吃惊!教室里非常的安静,事实表明,孩子是可塑的,好的习惯在第一天就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另外,班主任工作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要抓一段时间,放松一段时间,贵在“恒心”。坚持日日如是,不放松任何一个时间,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当然,眼保健操是做好了,其他的也就可以管中窥豹了,早操、路队、安全以及课前准备,还有开学第一周对各人自己东西保管问题也进行训练,自己的书包,抽屉,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可强了。两个月了,我现在不去教室他们也都做得很好!我的体会是: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还有就是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带”出来的。在“带”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勤思考(多想办法)、勤观察(发现问题)、勤动手(率先示范)、严管教(执行到位)、多表扬(方式多样),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必须耐心、耐心再耐心,再加上你的细心和爱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亲其师而信其道,只要你用你的细心+耐心+爱心去和这帮孩子接触久了,很快就会发现班级的良好班风已经悄然形成!
3、让孩子们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赞赏和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针对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我把班级中的各项工作都设置了岗位,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岗位,自己的责任,做到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有责任为这个大家庭做好事。比如:让特别好动的孩子当“小警察”,让他们在课间活动时管住小朋友,让同学参加有益的、安全的活动,不要玩危险的游戏,这样,既让这些孩子觉得很光荣,从而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又让孩子自主管理班级,有了同学的监督,同学的行为就更文明了。这样,孩子既为集体尽职,也受集体约束,逐渐改掉了自己的毛病。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
因为是刚开始,还不能马上评小干部,我在开学一周以后,就挑选了几个比较能干的同学当值日班长,开始我每天都很早到学校,把在操场上玩的同学都叫到教室里,告诉他们我们是小学生了,早上是最好的时间,我们要用来读书,然后教值日班长怎么领读,怎么管理,现在早上走进教室,没有老师的时候,小朋友也能自觉读书了。
4、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搞好班级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我们三个班都有一本家校联系本,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有什么困惑,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我们都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来进行联系,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吴艺宁,非常调皮,上课的时候根本就坐不住,我就每天在联系本上和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同时,经常对学生进行家访和电话访问,加强了和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对教育孩子是十分有利的。
5、用激励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鼓励表扬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调动他们的内部积极因素,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每个班都设立了竞赛园,我是这样做的:开始两个星期每天上课都给他们贴小星星,只要是坐的好的,积极举手发言的,都能得到,每当他们头上贴了星星,就非常自豪,走路也有 劲了,上课也更认真了。随着他们上课习惯的慢慢养成,现在我是每天发笑脸,只要是这一整天没有被老师批评,(从早到晚),就能得到笑脸,贴在回家作业本上,(评星星)做得特别好的,得到今日之星的奖励,我们发一张喜报带回家。每周确定一个行为规范训练的重点,这样,很快使孩子进入了小学生的角色,每个班都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
四、教育的反思。
(一、) 抓住契机先入为主
新生入学后,充满自豪感,个个表现好,都有当个好学生的愿望。所以在行为规范上也会积极地根据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去做。新生家长也都十分愿意配合教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班主任如能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有重点地进行新生入学后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效果是很显著的。
1、 抓住学生来校的“第一天”
学生来校的“第一天”的学生与老师、与学校的第一次接触。“第一印象”总让人记忆深刻,影响对事物的后继认识。所以,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规范的学习环境和容易亲近的心理氛围。一方面,在环境布置上,把教室整理得干干净净、布置得大方又充满童趣。孩子们到了教室之后,好奇地指指点点,快乐的心情难以言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用热情、活泼、易懂的语言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目的也在于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萌生师生之间的“朋友”情义。
2、 抓好每件事情的“第一次”
学校里学习内容丰富多采,习惯的培养也很严格,上下课、队列练习、进餐等各项活动都有具体要求,所以要从学习、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练习。
所以,在每个行为规范训练的第一次,如:第一次上课和下课,第一次就餐,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甚至第一次离开座位,老师都要把做事的具体步骤、每一步的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必要时给予演示,便于学习操作。教师在培养行为习惯的同时,还可以发挥孩子的个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这些“第一次”最密集的时间段。抓住了这一阶段,在行为规范的养成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严格要求不断巩固
习惯是某一行为在长时间的重复中形成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反复,因此需要外界因素的激励和指导。
1、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
如果在行为规范形成的过程中能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和奖励手段,就能给学生以成就感,让他们充满自信,愈做愈好。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行为规范的竞赛活动,能够给学生大量的获得肯定的机会,也能激励学生保持优良的行为规范。
2、 引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疏导
学生不能坚持执行行为规范,会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对行为要求欠明白,可能是处于习惯养成的反复阶段,也可能是遇到了特殊情况。所以,教师要认真调查事发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或明之以理、或导之以行、或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疏导作用。比如,有的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我便告诉他们保持正确书写姿势的意义,并手把手地纠正他们的姿势,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鼓励中改正了不良的书写姿势。
我们知道,在一个十分安静的自修环境里,个别学生一般就不会大声喧哗。这就是一种“群体效应”。如果能在入学后一段时间内做好养成教育工作,并形成良好的氛围,那么,这种集体氛围也会产生“群体效应”,能控制不良行为的产生,遏止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发挥正面的疏导作用。
(三、) 发挥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对本班的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我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老师”兼“朋友”的双重角色里。
1、 做学生的“良师”
做学生的“良师”,就应有师的尊严,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即使是快乐教育也应做到活而不乱。首先,老师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基础,既做博学的“通才”,又要成为学科的教育专家。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艺术。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过程中,我喜欢用打比方、夸张的说话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笑声中牢记行为规范。在学生行为规范的招待过程中,我喜欢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一个个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榜样;当学生在行为规范上出现问题时,我喜欢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循循善诱,直到他们改正为止。“良师”还必须以身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要率先垂范,言而有信……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让学生信服于“良师”。
2、 做学生的“益友”
做学生的“益友”,就要注意消除师生之间的易产生的隔阂因素,使学生感觉你平易、亲切、愿意和你接近。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当个别学生行为规范执行情况不佳时,我都坚持以朋友的身份、把他请到身边,真诚地与他谈心,让他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学生总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他们在行为规范上的一些失误我尽量多给予宽容和理解,可以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学生也会理解老师的批评,愿与老师交心!
一上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他们的“孩子王”、教育上的引导者,“责任”二字放在首位,相信勤思多实践,必然能把“孩子王”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