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的报告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一年级
教育教学中的
问题与困惑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同样,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也十分明确地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可见,把字写正确规范是写字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当前写字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不管是中高段学生还是低段学生的书写字迹都很潦草不规范,其中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可以说每个学段,每个班都存在。而一年级是学生识字写字之始,从开始学写汉字,学生就创造了“千奇百怪”的错别字:有的学生一次次写出“镜面字”字全都是反的;有的则常把同音字、形近字“张冠李戴”;还有的不是加一笔就是减一笔等等。随着学生们识字量的增加这些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面对“来势汹汹”的错别字老师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一遍一遍的让孩子们订正,但收效甚微,令人烦恼。的确,一但学生对错字别字形成印象,成为习惯,将很难纠正。错别字的出现自然会影响到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也就谈不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更谈不上“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因此,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更好的进行语言的表达,打好结实的语文基础,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为了让各位老师对一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我们于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本校开展对错别字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写错别字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几乎每个人,只要开始学写字就难以避免写出错字别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写得少,有的人写得多。在教了两年的一年级后,经过我的观察和总结,发现了一年级学生写错别的真正原因。
1、 汉字本身的原因
a、 汉字难学
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文字(尽管目前大陆地区使用的是简化过的简体字),它与很多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是表意文字,它不是由字母或字符构成的,而是由不同的笔画构成的,单独的笔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笔画的组成又是千变万化,所以构成的汉字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这就造成汉字本身就很难记,很难学。
b、类似字易混淆
因为历史等种种原因,我们的汉字出现了许多同音字、形近字和音近字。这些类型的汉字的出现,使得我们在书写交流时容易产生错误,这种错误就是我们常说的错别字。在一年级时,学生刚开始接触到汉字的正确读和写,容易产生错误,写出错别字的是难免的,如:
同音字:同—童、石—十、目—木、几—己、一—衣、东—冬、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话—画、有—友、生—声、玩—完、家—加、和—禾—合、气—汽、里—李、想—向、已—以、力—立、在—再……
形近字:了—子、目—日、白—自、鸟—乌、升—开、冬—车、果—里、用—甩、今—令、瓜—爪、左—右、说—话、友—发、高—亮、处—外、看—着、远—运、为—办……
音近字:学—雪、背—贝、下—虾、借—姐、谁—水……
汉字中有许多类似的字,如读音类似(同音字、音近字)、字形类似(形近字)等,有时,一个汉字有许多读音,不同的读音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又要根据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从类似字词中选择正确的字词,这种选择就为学生正确书写使用汉字造成了障碍。正是因为这些汉字本身的原因造成了一年级的学生容易写出错别字。
2、学生本身的原因
对于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大部分老师是以听写的形式进行检查,在经过几次听写后都有一种感受就是经常不过关的人员几乎是确定的,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定和学生自身有一定的关系。
a、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指标有三个方面:指向性、集中性和转移性。粗心与注意力的集中性有密切的关系。集中性差的大脑在帅选分析视觉信息是会受到不良干扰,信息会出现差错导致粗心现象的发生。而研究表明,在爬行期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子,或剖腹产、早产的孩子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粗心的问题。
b、视知觉能力发展失衡
视知觉能力发展的失衡会导致孩子把题中的字词看错,抄写时看错,抄颠倒,形成镜面字。视知觉是指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进行接受、整理、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它的失衡就会造成孩子无法清楚地辨认出两个相似的字。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写字时容易写出错别字,而写出错别字的学生经常是固定的那几个。这一类的学生写出的错别字有两种类型:改变汉字的字形结构和镜面字。
1、改变汉字的结构:在一开始抄写时就很容易多一笔,少一笔,甚至把字抄颠倒,如:行、目、自、短、知……
2、镜面字:写出镜面字的学生几乎是固定的那几个学生,在其他学生身上则基本没有出现过。
在一年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两个班中常写镜面字的学生有五人,而在其他学生身上出现镜面字的可能性很少,甚至为零,在剩下的51个学生和38个学生中,出现镜面字的次数总共加起来也只有12次——16次,而这五个学生几乎每次听写都会出现镜面字。
在8次的单元听写中,柴海涵同学所写的镜面字的次数为21次,平均每次听写镜面字出现3次;周晨洋同学在8次的听写中出现镜面字的次数为47次,平均每次听写出现镜面字将近6个;徐欢欢是唯一的女生,她在这8次听写中出现镜面字的次数为33个,也有4个左右。
3、家长、社会的影响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写出错别字和家长、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分不开的。有一次在我对一个学生进行生字“短”的书写指导时,发现他每次都会在豆的横上面加一点,在对其错字的纠正后,第二天在作业本上还是错字,而在本上的左上角还写着两个潦草的错字“短”,经过询问发现是他的爸爸教他写的。
在农村,很多家长还是很关心学生的学习的,有时他们也会很愿意为孩子进行指导,但在指导时会把自己的一些错别字教给学生。
社会对学生错别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社会上很多店家为了追求新颖故意写出错别字或者在一些农村的墙上、标语上也出现很多不合规范的错别字。另外,现在的学生都爱看电视,在电视的字幕上也经常出现错别字。一年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一旦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中出现的觉得有意思的字词,他们就很容易记住,一旦被记住了,模仿了,也就形成了错别字。
采取的
措施与行动
为了减少一年级学生写出错别字,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与行动:
(一) 前期观察之寻找症结
1、问卷调查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汉字时产生的错别字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我们首先在每个一年级班抽取了十个学生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1、大部分学生对错别字的出现没有很重视;2、传统的订正方法(主要是重复抄写)对有些经常写错别字的学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错别字反复出现的可能性很大;3、学生对改变自己写错别字的方法很单一,抽取的30个学生中有24个学生选择“多抄几遍”。
2、寻找错别字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错别字,首先老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提前帮助学生区分错别字并在课堂上做到“防范于未然”,先让学生对正确的汉字形成正确的印象,因此我们对一年级中可能出现的错别字进行了归类总结(详见《一年级错别字现象归类》)。
(二)中期工作之寻医问药
1、上上公开课
在经过三位老师的交流个讨论后徐亚萍老师上了一节《错别字教学》。在课上,徐老师通过出示一系列的错别字造成的笑话和严重的后果,促使学生提高对错别字的认识。
2、多多做练习
在总结了一年级学生可能产生的错别字和平时作业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进行了筛选,然后进行了调查,即《一年级错别字练习》。
3、改进听写
为了检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也为了检查我们的成果,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组织进行一次大听写并将大听写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照。《大听写成绩总汇》中是其中三次大听写的成绩数据。
(三)后期工作——会诊觅良药
在后期工作中,各位老师对错别字形成了自己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方法:
1、利用字形字义巧记字
a、加加法
加加法就是把一个字利用加笔画的方式变成另一个字,如:“一”可以不断变化:二、三、丰;或者变成:十、木、术、禾、本;等。除了加笔画外还可以加偏旁部首,如:月+月=朋;口+十=古、叶;人+云=会;口+玉=国。利用加加法就可以把一个陌生的字变成熟悉的字进行理解记忆。
b、减减法
与加加法相反,通过减掉一些笔画部首偏旁,把一个字变成另一个字,运用这一办法,可以在不经意间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如:来—一=米;洗—氵=先等。
c、变变法
变变法就是把一个字的一部分换掉,成为一个新的字。利用这点,我们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理解、记忆。如“青”,当它和水有关时便是“清”,与眼睛有关时就是“睛”,与心有关时就是“情”。
2、激发兴趣
a、编口诀,猜谜语
编口诀和猜谜语都是低段学生喜欢的识字形式。当学生们学到《日月明》时,教师引导:你发现这篇课文的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你能像课文一样编编小口诀吗?这时候学生很熟练的加加法就派上用场了。继续引导:你能把词语宝宝也编进去吗?很快,学生就编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口诀:
鸟和牙,乌鸦飞;马门闯,闯大门;山和山,出大门;羊吃鱼,真新鲜;一火灭,消灭火;人入门,闪电来;而和女,在玩耍;口入门,问得好;火和火,好炎热;耳入门,听新闻;小和大,铅笔尖……
一个个精彩生动的口诀谜语展示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加深了对汉字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编故事
听,是儿童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低段的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抓住生字的特点,把生字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忆区分:
“牛”:一头小牛,很爱打架,结果有一天,碰上了更厉害的牛,斗来斗去把自己头上的右角给斗没了,小牛说我再也不打架了。
“滚”:下雨天,老公公要出门,穿上雨衣摔了跤,滚来滚去累死了。
“吿”:(学生名字)肚子饿了,看见小牛在山坡上吃草,一口咬掉牛尾巴,小牛没了尾巴,可难看了,就跑回家里吿诉妈妈。
在编故事的时候,如果能将学生的名字,特别是经常写错字的学生名字编进去,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趣味性,同时,经常写错别字的学生也能够很好地改正。
c、动动身子巧识字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心理学与认识的批判》中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低段的学生都是爱动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集中。于是在识字时,我会让学生根据生字所表达的意思做动作,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站、蹲、跳、跑、看、唱等也可以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理解字义,事半功倍。
3、正确认识学生
在研究“镜面字”时我们了解到,有时错别字的产生并不是学生主观不努力造成的,这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发育有关。通过一年时间对学生的不断观察和与家长的多次交流,发现经常写镜面字的学生有一下共同点:A、大部分学生都有斗鸡眼;B、完全不会或只能跳几个跳绳;C、握力不够,没有力量;D、家庭教育的缺失;
要想改变这样的学生光抄光记是不行的,这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耐心等待的同时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状态,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行为训练,办法有:1、跳绳:跳绳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2、小推车游戏:模仿婴儿爬行动作,训练学生的身体的平衡性;3、做手操:多做手操可以锻炼学生手部的小肌肉,增加握力,增强学生眼手的配合能力,可以很有效地减少由于眼手配合不好所形成的错别字。
成效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使学生拥有了较好的自我识字能力和辨字能力,并在解决错别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1、方法推广,共同进步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和原因进行了总结归类并针对学生识字过程中的口诀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在有针对性地推广这些方法后,学生的错别字明显减少。第一次大听写和最后一次大听写成绩如下:
平行(1)班:第一次大听写:优秀率:46.3%;及格率:90%;
第三次大听写:优秀率:62.5% ;及格率:97.5%;
平行(2)班:第一次大听写:优秀率:60.1%;及格率:86.8%;
第三次大听写:优秀率:71.1%;及格率:92.1%;
本班: 第一次大听写:优秀率:58.5%;及格率:92.2%;
第三次打听写:优秀率:80.5%;及格率:95.1%。
从学生的三次大听写的成绩来看,本次课题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现在许多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少,并且绝大部分学生能很主动很自觉地认字写字,学生的听写成绩也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很浓,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写字的兴趣。
在运用各种方法识字记忆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减少了错别字现象的出现,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这些都为学生以后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家校配合,抵制错别字 在经过与家长的不断沟通后达成“寻找错别字”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和家长之间加强了沟通交流,还让许多学生当起了父母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更浓,并且有些学生对错别字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用一位家长的话说就是:“现在他一到城里就到处找字看。”
3、生字教学,游刃有余 在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使我们对一年级学生错别字的产生原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教学时,对学生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有了更多的应对策略。在小学低段,我们语文老师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自主的识字和正确地写字,因此,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更游刃有余,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们则教得轻松自在。
反思及后续研究
经过一年来的观察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要改变一年级学生错别字多的现象还是有办法的。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问都有了初步的结论,通过查找大量的研究资料、数据分析和个案研究,我们认为要减少错别的产生我们老师要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运用合理的方法,才能减少错别字。
但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授生字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汉字表意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让生字教学更灵活些,更生动些,学生的印象深刻之后,写错别字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2、多媒体的合理使用
在教学生进行生字记忆书写时,还应合理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在刚开始学字时,我每天利用空余时间播放《火星娃识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生字的恐惧感,并为以后的识字写字打下了基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3、多开展一些趣味识字写字活动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老师的考察方法更有趣味性时,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的效率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如:“我是小小魔法师”,利用汉字的特点对汉字进行加减变换;“找朋友”,利用合体字的构成特点,让学生去找“朋友”……有了这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掌握汉字的变化规律,强化正确字形的记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开展更多的,富有趣味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