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小课题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案例分析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融情教学,绽放人文异彩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又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现代语文教学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通过情感与认知的多次交互,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不断的升华,以知促情,以情知理,建构学生完善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打造“人文精品”,显得尤为重要。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不幸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以及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并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作为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让语文课堂闪烁和煦的人文之光呢?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这样一条逻辑、情感链条思路:感知惨劣环境,酝酿血脉亲情——对话品味语言,感悟血脉情——适度拓展延伸,抒颂亲情美——回顾理解课题,颂扬血脉亲情。以“情”为基点,由浅入深,以文传情,在情中传递着美,在情中传递着人间的真情之美,人性之美。
一、感知惨劣环境,酝酿血脉亲情
师:在我们正为小钱感到庆幸时,意想不到的是,台湾发生了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出示地震图片)
师:看完录像,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1:台湾很不幸,遭受那么大的地震。
生2:我觉得地震实在太可怕了!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地震后的景象。
生1:一片狼籍,十分凄惨。
生2:不堪入目,充满恐怖。
生3:地震后房屋倒塌,人们遭受死亡的厄运。
师:是啊,“ 9.21 ”大地震多么令人心惊胆寒!它不但给台湾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夺去了两千多人的宝贵生命,过后仍不断有强烈的余震发生,震后的整整一年中千百万台湾民众仍处在大地震的恐慌中。
在此,教师运用图片,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体会当时的危险、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
二、对话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片断一】
师:在那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中,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他还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只知道的是——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假如你是台湾青年,在那样复杂的情况下,你真的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吗?你会想些什么?
生1: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现在还好吗?我很想念你们,很想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正在捐献骨髓,小钱他需要我的帮助,我不能离开,很对不起!
生2:亲爱的亲人们:俗话说:好人一生平安。我想你们在昨天的大地震中一定会平安无事的,我正在医院里捐献骨髓,一位杭州的青年需要我的骨髓,我马上就会和你们在一起的,不要为我担心,你们要好好照顾好自己!
生3:现在我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余震能赶快停止,这样家人朋友就不必再为我担忧,这样我们才能平安度过这一难关,小钱也是!
师:是啊,在这场大地震中,他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但是,他知道——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当余震袭来,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他知道他得马上去寻找家人,但是,他还知道——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当余震再次袭来,窗户的玻璃啪啪地掉下来,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他知道自己应该马上逃离,去到空旷的地方,但是,他更知道——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孩子们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理。他们热情投入、真情流露,以心契心,在付出关心、帮助的同时,也收获了人文思想。教师一个个人文设想的召唤和学生内在人文积淀的激发,相互碰撞,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面对自然流淌的情思,教师悉心寻绎这种情感,在互动中,让心更真、意更切、情更浓。本文教学人文的情感浓厚,其中不乏“煽情”之处,因此情感朗读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入理解之后,通过朗读,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情感体验。
【片断二】
师:课文其他自然段有没有使你感动的地方?
生:“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感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我从“连夜”知道了李博士带着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都很疲劳了,还要“连夜”做手术呢,让我感动。
师:是啊,一切为了小钱!
生1:我也从这句话知道了,李博士奔波了十几小时,赶到杭州还要花很多时间为小钱手术,李博士很辛苦!他不顾自己的疲劳,整个脑子只想着小钱,给小钱以新的生命!
生2:我知道了李博士已经快一天没休息了,还要连夜为小钱做手术,让我非常感动!
师:台湾和祖国大陆现在由于历史、政治人为的因素阻挠无法实现直航,李博士必须带着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再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需要 12 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从同学们脸上看到两个字“感动”!是啊,老师也被深深打动了!让我们带着感动,深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这一环节,学生抓住“奔波”“连夜” 两个重点词体会李博士不辞劳苦、尽力挽救小钱生命的高尚医德。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
三、适度拓展延伸,抒颂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一年后的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播放音乐,动情对话:
生1:小钱紧紧拉住台湾青年的手说:“太感谢你了!你的家人还好吗?代我向他们问好。”
生2: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在天安门前相遇了,俩人拥抱在一起。小钱说:“是你挽救了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和李博士的。等到了台湾回归的那一天,我一定去台湾看望李博士和你的家人。”
生3:小钱和台湾青年终于见面了,小钱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小钱拉着台湾青年的手说:“你的救命之恩,我永远不会忘记。愿我们两岸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一代一代传下去。”
生4:小钱说:“谢谢你,如今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你的骨髓,今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适时、适度的拓展延伸,既源于文本,忠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慷慨的陈词,入情的倾诉,昂扬的抒发,孕育了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学生深入其境,与作者情感共鸣,心灵共振。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师生情感被推到了浪尖,课堂上真情涌动,师生心潮澎湃,心灵得到了净化、震撼、启迪。
四、回顾理解课题,颂扬血脉亲情
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这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
生1: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
生2:这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
师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师:这是一座爱心桥,是一座亲情桥,更是一座神圣的桥。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一遍课题。(学生读课题。)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读课题!(学生读课题。)让我们再用无私的爱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学完了课文,你肯定有不少话想说。你可以对台湾同胞说,也可以对大陆的小钱说,还可以对你身边的亲人、朋友说。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课题下的空白处。
学生书写后交流:
生1:我想对台湾青年说:“青年,你不顾生命危险救小钱,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2:我想对小钱说:“啊,这位台湾青年挽救了你的生命,小钱,是他把你从死神的手里救了回来,你应该谢谢他!
生3:叶子昕,谢谢你!每当我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都会无私地帮助我,谢谢你!我要向你学习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这一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与自我心灵对话的平台,学生激情彭湃,诚挚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在学生心里埋下了深深的根,并开始逐渐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