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普遍觉得难学,教师也觉得难教。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有来自于学生自身心理,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于教师日常教学方面的因素。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有效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参与合作
叶澜教授提到: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教师一手包办的角色,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作的内容。合作内容要有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等,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讨论、实践等过程中,主动发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判断小组合作成功与否,以此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促使学生思考的更深刻、体会得更深入或在认识基础上操作的更得要领。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大可乐瓶、蚊香、牛奶、果冻、激光器等)探究出光是否沿直线传播,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可适时点拨:有阳光的天气打扫教室有灰尘产生时,我们可以看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学生受此启发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有些小组甚至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牛奶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二、合理科学分组,优化学习小组的结构
合理科学的分组是有效的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合理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个小组之间在学生学业成绩、男女生比例、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这样缩小小组间的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原则上4人为一组。同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组长、副组长、第二发言人、第一发言人(学困生)。组长负责管理好每一个学生,同时要帮带第一发言人,副组长帮带第二发言人。通过生与生的影响方式促进大家共同发展。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分工与协作。从而真正实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有发展”的局面。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计划,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和潜力,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第一,当学生的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或独立完成效率较低时。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有些实验环节模糊,操作复杂,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浮力》一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理解上也有一定困难。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若要逐个进行探究验证猜想需要很长时间,此时应以小组为单位,分类讨论,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讨论处理,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第二,当学生的思考需要进一步深入时。对疑难问题,在小组活动中提出各人的困惑,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两灯泡串联,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故障的原因、故障的位置以及怎样排除故障。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接触不良或是报废的,提出立即更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电压表来判定是不是废电池。有的小组提出是电流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小组内,组与组之间共同探讨,并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第三,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或对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而需要共同探讨时。例如,有关浮力问题: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他们浸没在水中,同时松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谁受到的浮力大?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判断,有的学生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结论却大相径庭,谁对谁错?这时可让学生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四、选择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结果评价,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过程评价,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合作精神。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