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教育策略漫谈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许许多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而孩子则留在当地接受教育,人们通常称这些学生为“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往往隔代抚养现象严重,不能及时受到父母的关爱,身心健康往往得不到正常发展,久而久之会容易形成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的性格,他们的学习更是受到严重影响。
二、解决方案的内容及措施
(一)建立“亲情卡”
这些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有的寄托在托管班,有的寄居在亲戚家,大部分是跟爷爷、奶奶或者是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父母常年不在家,为了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也为了发生意外能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我们建立了“亲情卡”,在“亲情卡”上注明家长和寄居家庭的详细情况、联系方式以及我们教师的情况和联系方式。“亲情卡”由学生、老师、家长、寄居家长各持一份。“亲情卡”的建立,方便了多方的交流,加强了沟通,使家长在及时了解孩子情况的同时,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管理、教育好自家的孩子,做到防微杜渐。
(二)以“情”唤“情”
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亲情的滋润,时间长了他们不仅形成冷漠的也不会关爱他人,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不能与他们亲切相处。他们更渴盼亲情,为了使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亲情,我们将这些学生的生日做了统计,每到一个学生生日这一天,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全班同学一起为他祝贺,唱《生日歌》,并赠送小礼物,使其感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亲情仍然存在,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快乐就在自己身边。在其他一些重大节日,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我们总是创造各种条件,如“表演节目”、“互赠问候语”等,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给予的亲情,体验到童年应有的快乐。
除此以外,我们教育其他同学要团结、帮助这些孩子;在给学生排座时进行照顾等方式。用老师、同学的爱心和真情温暖留守学生的心,唤起他们的真情、唤起他们对他人的“关爱”,使他们与他人心心相印,为他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
即给每一名留守学生找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帮扶,放假时,他们可以到对方家中做客,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感受家庭的温馨,要求每学期至少回访一次。同时学校还配一位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主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加以帮助。帮扶教师除了协助“留守学生”的亲人督促其学习外,每周领孩子回家一晚上,让孩子学做家务,同时感受家庭的温暖,体会到教师就像自己的妈妈。
(四)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
隔代教子往往“爱过量”,“教缺失”,容易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觉得孩子可怜,就对孩子学习或学习习惯降低要求,要和其他孩子一样,高标准、严要求。不仅平等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其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优秀品德的养成,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专门绘制表格,从学习习惯、思想素质、生活习惯几大类进行关注。而学习习惯习惯又分为:整理学习物品习惯、按时做作业习惯、认真检查作业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善于提问、合作学习等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 ",并且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
(五)“多管齐下”抓教育
为防止“5+2=0”现象的发生,我们对留守孩子的校外生活进行监督,除了让学生进行监督外,我们还争取了居委会的配合,我们每学期都到村中和居委会发调查表,征求意见,让街坊邻居反馈每一个"留守学生"的校外表现,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同时聘请了校外辅导员进行教育,与他们交流,主题主要哟理想、安全、珍惜时间、学习等类别。这样,多管齐下,几有阳光的普照,也有甘露的润泽,让这些“幼苗”茁壮成长。
(六)“激励性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的同时,由于这些学生自尊心特别强,情感比较脆弱,对待这些学生的成绩要多表扬、多鼓励,对待孩子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个别教育,单独辅导,进行真诚地心与心的交流。在发奖状时,我们不仅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而且评出“诚实小榜样”“劳动小能手”“孝敬老人小标兵”等,使其全面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关爱留守学生,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以上办法,可以使留守学生从小接受正规教育,使其各方面形成良好习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性格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总之,对其一生健康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真情关爱“留守学生”要注意教育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不论年级和教师如何变换,都应携手、坚持不懈地对 “留守学生”进行真情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