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语文而精彩
对我来说,享受语文曾经是一种奢望。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学习是与勤奋、刻苦这样的词语紧紧相连的。而今天,当我们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才真正意识到,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教科书,还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沙、大自然中的蜂飞碟舞、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体坛赛场上矫健的身姿……语文无处不在,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资源,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我们实践着、享受着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
一、营造气氛,模拟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好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于是,课堂上,我总是以母爱般的温柔、父爱般的严格、朋友般的热情,为孩子们极力营造出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比如我在教学《识字六》,夜晚、繁星、亮晶晶、爷爷、奶奶、小丁丁时,通过播放音乐《火车开了》,让学生闭上眼睛,坐上火车,展开丰富的想象,好象他们真的来到了一座农家小院一样。接着,我又通过让孩子们演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在教学《鲜花和星星》时,我先在黑板上贴上了很多小草,让孩子们帮忙想象,用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的花装饰一下。一时间,孩子们忙开了,画出各色的花儿上来贴好。于是,“满地的鲜花”出现在眼前,“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这样,水到渠成,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话,并受到了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文教学长期肩负的责任。在教学《咏华山》时,我觉得就教材讲教材,或仅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出来,是不够的。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说:“华山真美啊!不光小寇准爱华山,我们的小朋友也爱华山,古代许多文人墨客更爱华山,他们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课后,请小朋友们去搜集一些描写山的诗篇,或有关名山的图片,下节课来交流。”后来,同学们搜集到的还真不少。于是,我将他们稍作整理,将图与诗一一对应、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看、自由读诗,想想这些诗分别写的是哪一座名山。孩子们尽情地看、尽情地读,俨然一副小诗人的派头。
二、以本为本,文本整合,体验学习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效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教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后,我结合课文的结尾设计了这样的填空,让学生联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学习本课之后,我知道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经因为( )而感到快乐。他们一下子说了很多,如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接着,我出示了这样两段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另外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的一段话: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孩子们通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首先了解写作背景,让他们了解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聘在永王幕中。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罪入狱,并叛流放夜郎。第二年,李白到了奉节县白帝城。唐朝廷由于立太子和天下大旱,下诏大赦。李白终获自由,他立即放船东归,沿江而下。了解之后,就为学习本诗定下了情感基调:欣喜、欢快、归心似箭。此时,再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情朗读,则很容易。接着,我告诉他们,整首诗看似写景,其实抒发了作者一种大喜之情。最后,我出示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文共28个字,却有五处地名,但读来并不令人感到单调,这是因为文中抒发了作者一种由看望好友前“夜发清溪”的舒畅、激动、迫不及待之情,到“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失望、难过之情,从而引出: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笔,而是因为我有情----巴金。
三、以人为本,人本合一,享受学习的成功
片段一:有疑问。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激发阅读的兴趣。如在《嫦娥奔月》中,我抓住"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让孩子们思考:他们夫妻情深,原本可以天长地久,可为什么嫦娥会吃仙药,从此俩人天上人间、天各一方呢?学生们阅读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教《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抓住最后一段,为什么老人当时离他们很近,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最后学生终于明白,是因为老人目睹了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和生命为代价,英勇破冰的动人场面后,从心里喜欢上了天鹅,所以虽然唾手可得,但他也不忍伤害这一群可爱的白天鹅。
片段二:有联想。教师不要把课讲绝了,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联想,要透过有限去展现无限。在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准备抓住文中“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找出文中有关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可是在读到“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时,当时一个字便很快跃入了我的眼帘。课堂上,我问孩子们:“这句话中哪个字第一个引起了你的注意,为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他们近乎异口同声地说:“放!”“为什么?”“因为平时我们都是把东西扔进垃圾堆,可他却是‘放’,说明他一定很不情愿,而且是小心翼翼的。”“法布尔当时一定像割掉了心头的一块肉,十分不舍。”“从这儿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小宝贝十分珍惜,生怕弄坏了。”……又如教“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一句时,一个引号又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孩子们引号表示什么,他们有的说:“因为这在大人眼里是没用的玩意儿,一文不值,可在法布尔心里却价值连城,是无价之宝。” “在法布尔看来,这些都是他的心肝宝贝,是他心头的一块肉。” “在他眼里,这可能比他的生命还要重要。”……
片段三:有猜测。通过猜测,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求知的心理定势。记得在上《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挂了14课《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挂图,学生非常好奇,全问为什么。我故作神秘,说道:“一会儿,你们自然明白。”学生兴致很高,积极性高涨.有些聪明的学生略有所悟似的说:“老师,我知道了,正是法布尔那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使他步入了科学的殿堂。”轻轻点拨后,孩子们茅塞顿开,惊讶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片段四:有沉思。总而言之,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问、去思。课堂上,议论纷纷,书声琅琅,高潮迭起,阅读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曾国藩曾提出:读书需要涵泳。涵者,好比春雨润花,清渠溉稻;泳者,则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一切都是活泼自然地发生。“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以多种联系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永正语)
我们每天兴趣盎然地徜徉在语文的海洋中,尽情享受着学习语文的快乐。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悟,时而神采飞扬,乐而忘返;时而潸然泪下,浮想联翩;时喜时悲,时忧时怨。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我真诚地感谢语文,生命因语文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