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
说起成长,我觉得这个话题很严肃。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的成长主要是对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把握。下面就我的历史课堂教学谈一下我在教学上的成长。作为一个老师,对众多学生中印象较深的可能是自己带的第一届学生。而在我的脑海中,印象较深的是我所带的03届、04届、06届三届学生。因为带这三届学生的过程,是我自己逐步成长的过程,也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不断理解的过程。03届时,我刚刚师范毕业,自己差不多也是一个学生摸样。或许是这个原因,和学生没有多大的代沟,刚开始时与学生打成一片,当时感觉不是一般地好!但没过多久,我发现学生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路上碰面,学生没有了昔日的热情;在课堂上,他们也逐渐鸦雀无声了。有的甚至板着脸瞪着眼,分明是一副与我对着干的架势。有一个镜头仍历历在目。
那是酷暑难挡的六月的某一天,我的历史课又偏偏安排在下午第一节。我像往常一样拿着教科书和备课本,乘着办公室的“余凉”准时来到了高二(2)班的教室门口。“大家醒醒了,我们要上课了。”我看大部分同学都趴在桌上,我就这样提醒他们。学生在我的响亮的催促声下,纷纷不情愿地抬起了头。刚开始时,学生还是能够坚持下来。但没过几分钟,学生接二连三地英勇“趴下”,就剩下我一个人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唱着独角戏。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挺慌的。因为一个人在讲台上,当下面的“观众”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悄无声息时,表演者会感到无比的寂寞。而不幸的是,我就充当了这样的表演者。当时我眼中看到的一切,包括窗户、墙壁,好象都在冷眼鄙视着我。真想下课的铃声早点到来!突然“砰”的一声,把我从胡思乱想中拉回到了现实。只见一位男同学伏在书桌上,睁着通红的眼睛盯着我,显然也是那声巨响把他从睡梦中惊醒。那声巨响就是他原先在书桌上的玻璃杯被主人推到地上后发出的“惨叫声”。本来心情很差的我这时犹如火山大爆发,“理直气壮”地走到他的跟前,准备恶狠狠地批他一顿。就在他抬起头的一刹那,我看到了他的书上写着刺眼的四个大字“照本宣科”。我当时心里一沉,真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这时我才如梦初醒:原来使学生变成“哑巴”的,不是炎热的天气,而是我那枯燥的课堂讲解。
经过了那次事件,我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我暗暗得鼓励自己。虽然“照本宣科”这四个字打击了我的自尊心,但我还是开始尝试着一些新的做法。必须让课堂“活”起来,成为我在04届教学中追求的目标。
在讲到《美国内战》时,我先给学生这样一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碰到过挫折?面对挫折,你是知难而退还是激流永进?学生们互相讨论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说:“想不想听听林肯在做总统前坎坷的经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要!”这样就自然地导入到教学内容。确实精彩的开头就像无形的“磁铁”,一下就能吸引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形成和谐课堂气氛的突破口。相反,按部就班的导入,天天老皇历,课课无新意,一上课,学生的热情就冷了半截,要再希望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恐怕就非常困难了。一堂本可上得十分生动、比较成功的课,在开头的几分钟“砸了锅”,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冷漠、厌倦情绪充斥整个课堂。
当然对活跃的课堂气氛的理解,不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听听故事、老师开开玩笑,“你笑我乐”,而更应该是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有思维成份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维,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在06届的教学中,我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工业革命》中,教材直接指出了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我在上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荷兰最先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葡萄牙西班牙最早走上早期殖民扩张的道路、它们为什么没有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学生在对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的情况进行分析后,结合英国在市场、资源、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最后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爆发的原因。同时,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过程就成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得到发挥。
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我努力,我成长!愿自己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