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常用文档作文作文教案
中考作文训练策略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中考作文训练策略
语文中考命题趋势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作文水平高低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些综合素质都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如何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作文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座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的高招。今天,我把我校关于初三作文训练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与各位老师交流,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我觉得任何对策都必须与本人的教学、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中考作文出题方向与本班学生的实际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训练之路,才是最佳对策。
作文的训练方法
初三作文教学中训练什么,怎样训练,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训练。
一、剖析中考命题作文中常见几种样式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常以历年的中考命题为样本,先从作文命题入手,举一反三,强化训练。
1、命题作文的题目从形式上大体分为两种。一是直陈式,一是材料引述式,第二种形式考生在考试中出错的最多。把“为题”理解成了“为话题”。“为题”、“为话题”,一字之差,要求相去甚远:前者为题目固定,不可更改;后者是一个范围,题目需要另拟。
2、命题作文的题目从立意上分两种形式:一是立意型命题。如“一个平凡的人”“我为此而自豪”“母亲的爱”“榜样”等,此类题目一般范围清楚、立意明确;一是非立意型命题。如“雨中”“老师,我想对你说”“校园的早晨”等,这一类题目需作者根据题目的含义和暗示等信息认真分析,发挥想象,自己立意。虽可自己立意,但仍不可改题目,如真有需要,可在命题题目下起个副标题,这在考试中是允许的。每一个作文题目中,都有一个决定作文中心立意点的词语,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主题词”。如果作文题是一个词语的话,那么它的主题词通常就是题目本身,如《喝彩》《我》等;很多时候作文题是一个短语,那么研读题目,找出主题词,进而挖掘主题词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尤为关键。
3、在此基础上,练习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命题。
二、精审题意,防止走题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即认真思索,分析题目,弄清题目要求、重点。选材范围等。如果掉以轻心,马虎从事,不仔细琢磨题目,搞不清题目的语言结构,或是不能找出题目的寓意,就事论事,势必会“偏题”,甚至“离题”“走题”,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平时训练审清题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题意理解”实际包含了作文提示语的理解和作文题目的理解,要指导学生读懂提示,明确立意。教学生认真分析,仔细思考,欲快先慢,不要提起笔来就写。要先仔细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这个关键词语亦称“题眼”。只有抓住了题眼,才能把握中心,恰当选材,突出重点。
2、要审清题目限制的范围。即题目对时间、地点、空间及数量等方面的要求。
3、有些题目,还需要仔细揣摩其比喻义。这些题目多以象征、比喻的形式出现,这时需要找出本体与喻体的关系,要理解题目的本义与引申义。这类题目,决不能就事论事,必须透过题目的表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展开联想,运用象征的手法,去写题目的所含的象征意义。
练习举例:
(1)a《 难忘的时刻》 b《难忘的一天》 c《难忘的日子》d《难忘的年月》
这些题目在题意的限制上有什么不同?侧重点各是什么?
(2)a《挚友》 b 《诤友》
这两个文题各选择什么内容才能扣住题目?
审题归纳:分析结构,抓住题眼;弄清范围,明确对象;展开联想,象征比喻。
三、选择恰当的材料
选择真实、典型、新颖的材料。选择材料要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地反映事物精神面貌的材料。只有用典型材料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生动感人。选材要尽量选择那些别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过的材料——文贵出新。一部分中学生不关注生活,不注重积累,知识面狭窄,在作文中的反映是材料贫乏,套话连篇。训练中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加以归类,与书中的素材相结合。这样,写的文章就具体生动了。
四、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篇,古人称为“起笔”,它是全篇文章的开始,与文章的整个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在全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开头起笔不凡,新颖生动,就能立刻抓住读者。要增强开篇的冲击力,就是要为行文安上一个“凤头”,使它小巧、亮丽、夺人眼目。
文章结尾要做到收束有力。一篇文章如果各方面都不错,唯独结尾不好,那就会功亏一篑。结尾容易犯的错误是拖泥带水,空喊口号。或是啰嗦重复,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着重介绍几种我们平时训练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1、文章的开头
(1)自然交代,引出下文
例如学生习作《我的同桌》——“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二十三名男生,十七名女生,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2)开门见山,直接破题,亮出主旨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一上来就直抒胸臆,点出文章的文眼,既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造成悬念,产生吸引力。
学生习作《我的同桌》——“我和晓风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他各方面都很出色,尤其是体育,更是没的说……”
既直接点题,又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3)欲扬先抑,调人胃口
例如习作《我的同桌》——“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这样写,在后文真相大白时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4)描写景物,烘托气氛
描写自然环境,以写景开头,渲染气氛,令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驿路梨花》开头写道——“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起笔突兀,既形象地描绘了眼前的景物,抓住山的特点,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特殊环境,又融入了心中之情,因山高路远在黄昏时分找不到投宿之处隐隐忧虑的心情,加深了当时的气氛,烘托出“我”的心情,抓住了读者的心。
又如学生习作《奶奶》——“8月25日又到了,奶奶已经去世三年了。从傍晚到深夜,静静地,梅子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奶奶,泪水从面颊滑过。”
注意描写景物不宜过长,不宜太随便,否则会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
(5)引用资料,深化主题
名言名句对人有警醒、激励、鞭策的作用。歌词众人熟知,引起共鸣。在开头恰当地引用名句或歌词可以起到概括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在训练中可以让同学们多收集一些名言警句。
如习作《我的同桌》的开头——“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店里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
(6)摄取“镜头”,直观显现
如学生作文《初中生活二三事》的开头——“又有新消息了,哈哈……”班里的小喇叭又开始广播了。大家都围拢了过来。新闻大王马小明得意洋洋,他那带有煽动性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本文开头不蔓不枝,开门见山,摄取“广播”的镜头,并用“马小明”挑拨性的音调先声夺人,自然切入下面的精彩部分,紧紧牵动读者的目光。
(7)点缀“题记”,相映成趣。
如中考满分作文《家•灯》的开头部分——
“家,就是有人,点着灯在等你……
——题记
我,一盏昏黄的壁灯,一个忙碌的三口之家中的普通的一员。我迎候着学习工作一天后的主人,把他们带进温馨、幸福的港湾。我见证家庭的温馨,分享家庭的喜悦,我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这个开篇颇有冲击力。一是“题记”文字简约,却饱含真情,二是首段与“题记”相融相济,定下了和谐、愉悦的基调,充满情韵。
此外“设问开篇”“对比映衬” “倒叙开头”等多种形式的开头。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教师加以指导,不必过多干涉。
2、结尾要根据文章的思路,顺理成章。
我们的本着以下几方面训练:
(1)结尾与开头呼应,结尾部分的内容要对开头提出的问题有所交代,给人一种圆满和深刻的印象。
(2)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收束有力,点明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比较常见的结尾,我们鼓励同学们先做到这一点。
(3)结尾含而不露,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言有尽而意未穷。例如鲁迅《故乡》的结尾。
好的结尾,有“后发制人”的威力,会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放异彩。
五、合理的谋篇布局
1、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叙述性文体里,称之为“线索”;议论性、说理性文体里,称之为“脉络”。线索和脉络是思路的表现形式。文章的主题、人物、事物、中心事件、感情等都可以为线索,分清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合乎逻辑,使文章流畅贯通,思想脉络细密周严。
2、外部结构。层次安排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或线索来决定。段落划分强调的是集中、完整和匀称。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内容前后连贯的一种重要结构手段。过渡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就是文章前后内容关照呼应,能使结构严密,脉络连贯。写作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形成较为固定的思维模式。
六、成功的运用描写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法,是写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
作文中要合理的运用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
肖像描写的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
心理描写要求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在生活中,注意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物的语言神态特点,尤其是有鲜明语言风格的人,如:见多识广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和质朴憨厚的老农之间的语言差异。多练笔,多记录这些人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片断。另外,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入的分析其中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特点,读的多了,在自己作品中就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
在写作时,不能把这些描写方法机械地叠加,而是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 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次,还要合理运用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总之,作文训练要有目的性。最后一学年的作文教学中每两周一次作文,每次作文训练设置一个专题作为侧重点,比如训练“让文题醒目起来”,告诉学生拟题的要求,教给学生拟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含情脉脉”的“眼眸”在最短的瞬间,就会吸引阅卷老师,让老师对其刮目相看。如训练“选材抓合理”。教师引导学生那充满好奇的目光,内心复杂精妙的世界,让学生豁然开朗,文思泉涌……这样作文训练不仅达到了感情的宣泄,而且实现了学生的自身完善。引导他们观察学校家庭社会,鼓励他们同自己的亲人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乐。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收集素材。
出现的问题面面观
中学生作文易犯的毛病,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空洞泛泛,“无病呻吟”。
一位同学在习作《雨中即景》一文中写道:“池塘的四面有一些花草树木。树有各样的,一片郁郁葱葱。花也是各种各样的,五彩缤纷。”这段描写就显得有些空泛。那里有哪些树,树有何特征,有哪些花,这些花的形态和色彩如何,都未能出来。不仅如此,他还未能扣住“雨”字。这都是由于观察不细导致的。
又如我班学生在《把握机会》一文中写到“说实话,刚上初三时,我对中考怕得要命,这是在初二时老师对我说:“今年初三考上一中更难了,想想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能考上吗?”班主任的话谁敢不听。现在,离中考只差几个月了,我们不停的忙着。”
就这样不停的写着这些几近相同的语句,连缀成篇,空洞无物。这就是材料匮乏的表现。
二、语言干瘪,没有文采,不够丰满。
例如学生习作《我的语文老师》一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她长得比较好看,戴着眼镜,说话声音很小,总爱笑,我非常喜欢她。”这段文字,从语法上看显然没有问题,但从描写人物肖像,再现人物音容笑貌的力度和效果上看,语言则欠修饰润色的功夫,显得比较平淡,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
三、机械模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
四、生造词语,滥用语汇,令人费解。
学生作文中常出现在口语交际时能会意的词如“不介”“知不道”“几包”“回了呀”等等。
五、言词重复,不重推敲,不懂炼字。
习作《把握机会》“那天是星期六,我5:00起床了,起来就看了会儿书,又睡了,睡到8:00才起床了,不一会妈妈进来了。”显然,这段文字重复啰嗦,稍改一下,把前面的“起床”换成“醒了”“睡到”改为“一直到”就好多了。
六、追求“文气”,故作文雅,哗众取宠。
“太阳出来了,大堤上暖洋洋的”一句,本来非常简洁,可有的同学竟将“太阳出来了”写成“一个圆圆闪出金色光芒的红红的太阳,静悄悄地从从容容地从东山上探出鲜活的脸儿来了”,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有的则是成语的堆砌。
鲁迅先生一贯主张文章应该通俗易懂,要“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我们应该从这里获得一点启示。
七、前后抵触,自相矛盾,不合逻辑。
八、信马由缰,类似独白,杂乱无章。
有的同学很追时尚,不再写那些切合实际的记叙文,而是喜好写一些所谓的散文,多以内心感受为主,但是文章毫无章法,语句表述不清。
九、轻视标点,一逗到底,不能让标点更好地为文章服务。
处理好作文与批改的关系
我们训练写作时,一般是在课前五分钟把作文题目和要求写在黑板上,上课写,下课交。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作文的批改采取师改,互评,生评和自改四种形式。
师改:每次作文后,教师抽取部分作文进行批改,目的是了解此次作文中知识的落实情况,找出优点,差距,然后全班评讲。
互评:小组的同学交换作文进行批改,要求从别人的作文中至少找到一处闪光点,作好旁批,然后写下有自己见解的评语,互相交流。
生评:学生作文后,每个班选两个学生来批改作文(这类学生一般是成绩较好,而作文不够理想)要求他们给写出分值,找出闪光点,再下评语。批改后做好记录,上课时由学生评讲,这样还可以锻炼优秀生的能力。
自改: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批改的文章,学生自己都要认真再阅读,再修改,再创造。这样,学生会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和提高。
作文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工程,不是熟悉了写作技巧,多读两篇范文就能写好的,它靠的是生活的积累,知识的储备。为了迎接中考,在初中的最后一学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目的训练,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