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为习作奠基
习作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是作文教学的真谛。要追求这一真谛就需要教师从课文“空白”处挖掘习作训练的“泉眼”,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物声”的效果。小语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习作资源,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也昭示着怎么写。如何有心智、有灵性、创造性地利用文本内容,挖掘出多姿多彩的作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有一点肤浅的体会,想和大家共享。
画家作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文章也是如此,文字只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要么意犹未尽,要么含而不发,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最佳的复活时机,对文本“空白”处进行填补。
如《嫦娥奔月》(苏教版第九册)中最后一节“他们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最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会用什么语言祝福嫦娥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她善良形象的感悟,然后结合“嫦娥奔月,带走的是美丽,留下的是牵挂”,引导学生想象“嫦娥在月亮上会牵挂些什么呢?”有的学生写道“嫦娥牵挂后羿,因为她怕后羿失去她会伤心。她也牵挂贫苦的乡亲们,担心他们的生活,因为嫦娥经常接济他们,现在嫦娥飞到月亮上了,贫苦的乡亲们无人照顾了。她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想着这么多人,我们也要为嫦娥做点什么,我决定为嫦娥写一本书,让人们永远记住她……”还有学生这样写:“嫦娥还牵挂逢蒙的人们,因为逢蒙奸诈贪婪,生活在他周围的人早晚要吃苦……”
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为文本填补“空白”,不仅能丰富文本的内容,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学生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创作的火花,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切实提高习作能力。同样学生构思完成练笔时,将自己放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体验,架设内心对课文人物沟通的桥梁。
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针对故事类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进行合理延伸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因此,对文本进行挖掘,训练其续写,赋予了学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文中末尾写到:“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位自信、开朗、乐观的老人形象,同时这样的结尾给孩子们的作文练笔留下了空间。假如三十年后再相逢是什么情景呢?我就以《三十年后再相聚》为题进行创作,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故事既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又自行解读了文本,体现了创作个性,借以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又如学习了《雾凇》一课后,学生都对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奇观产生情不自禁的赞叹。抓住这个契机,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吉林市每年都举办冬季旅游节,请为今年的旅游节安排体现地方特色的活动日程表,并为吉林雾凇设计一则广告,学生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纷纷投入到创意设计中,以自我独到的视角聚焦到社会活动中,虽然只是模拟,但学生毫不含糊,推词酌句,巧妙设计。这样练笔联系到学生的生活积累,真正点燃学生生命的火把,释放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续写故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练笔方法之一,学生在续写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故事情节,表达出各自的情感。但应综合考虑教材与学生的特点,从促进学生善思、乐思的角度出发进行后续练笔,充分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并促进课文语言的积极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逐渐会思,语文课堂将会结出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