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目前,在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广大中小学及其教育工作者都积极投入到这门课的教学研究实践中,不少人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真知卓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想结合自己教这门课的亲身体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必要。
大家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总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既适应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但我们现有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管理模式等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它也对学校教育和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用较短的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二、要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课,是一门突出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求知的活动。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较好的作用。那么,怎样在综合课中科学地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是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有些学生遇到自己看起来有难度的事情时,多半会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帮我吧。”这时,如果老师心急气躁地训斥或批评学生,自然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老师应该心平气和地鼓励学生,可以对学生说:“你是有能力做好的。”并给学生适当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解决问题。
二是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在综合课中,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挫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比如:在上四年级综合实践《拆装小车》一课时,我就鼓励大家多尝试,克服胆小的毛病,小组合作反复实践,找出小车之所以倒顺的原因及能够运动的原理,并在拆装过程中学会有新发现,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通过自己的手也能组装一步玩具小车,学生有了成功后的喜悦。
三是学会多运用游戏的方法。游戏是儿童自由表现最明显的形式,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百折不挠的认证,自由表现和游戏是一致的。某著名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是儿童最纯洁和纯精神上的产物。所以,利用游戏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
在四年级利用优耐美锯床进行切割实践活动中运用了游戏的方法,用学生名字的拼音字母组成形状。游戏的方法:(1) 在木版上切割出名字的字母;(2)切割后每个字母首尾相连,字母可随意切割成长、短、粗、细不同形状,用胶粘好并上好色;(3)全组同学的作品再拼到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图案,名字藏在其中。结果同学们的情绪空前高涨,运用机床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后很多同学说:“我们太喜欢这样的课了。”
四是自由辩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认知的需求和学习情绪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自由辩论的空间;要紧密联系小学综合课教学实例,重视学生的自我操练、独立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地引导、解疑、点拨,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促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引导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在陈述过程中,每一个同学试图通过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以往的知识,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在辩论中,其他同学试图发现其推论过程可能的不严密之处,理不辩不明。通过辩论使学生的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之势,也就达到了实践的目的。
一句话,通过综合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充分讨论、认真总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创新能力这是综合实践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教学中应体现在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认识、方法以及独立实践能力的指导,对现象及问题的分析、由此及彼的迁移,不必拘泥于答案是否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能力发展的差异程度不同,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就各异。如对中年级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是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综合实践这一课程是各种知识能力形成的结果,教师要在活动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首先,我们要注重培养观察探究能力。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究具体事物的本能与需要,利用这种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想方设法增加学生观察的内容,在观察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所发现。当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进,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其次,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标新立异。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做法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关注,还要注重学生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培养。再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少年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是各种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充分想象的余地,激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把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的目的,因时制宜,不断地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中顺势利导,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从而实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二是动手、动脑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而动手又动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乐于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勤于动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象,具有实际效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
在教会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动手,有可能展示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尤其对于小学阶段部分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已经很明显和突出。对他们的“偏好”、“怪才”应予以特别重视,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协调好小组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如:针对我校学生喜欢花儿,对花儿的好奇,老师因势利导引出《我喜欢**花》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在当地的一个园艺场看花和去图书馆上网查有关花的资料,让他们充分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花儿时,再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种种花、画画花、写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来了解有关花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
三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上布置给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讨论和验证,并找机会实践和体验。通过开放式参与社会活动,容易随时汲取最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生活为课堂,生活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自主地参与活动,并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决策、自我活动、自我锻炼、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从而在尝试、操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的目的。正如上述《我喜欢**花》就是在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后,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在找到答案的同时让学生生成另外的问题,真正显示综合实践课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性质。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任务而异的。这一课程的实施并不强求学生固定地采取哪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只有通过一些自身实践活动,才能使各种思维的结果物质化。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感知后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只要你去想,就会有许多新奇的方法。这样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把学生带入了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片新天地。
四、要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注重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体会春的变化,去感受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小学综合实践课光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可以说,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理论下的产物,她一出现就成为了时代教育的亮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积极参与。我相信,社会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