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数学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各种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然而因为小学生总体上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多,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众里难寻。但我们的老师则不折不挠,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仍为编造生活情境,为“生活”而“生活”,企图“瞒天过海”。一些生活情境距学生甚远。例如:我在教学《连乘应用题复习》一课,创设了组织学生集体春游的主题情境,试图通过在解决春游人数、乘车、游乐门票等实际问题中整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提问:“同学们,下个星期我们学校要组织春游,你们高兴吗?”(生:高兴。)“大家说说要考虑哪些问题?”几个学生踊跃发言,但有几个调皮学生却在大喊:“老师骗人,老师又在骗人。”真是童言无忌,因为学生也知道出于安全考虑,自进入学校就没集体出游过。这时教师想说这事是真的,自己又没这权利,想随机改口说成别的学校,又已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以为一节很有创意的课却在学生一片打假声中兴趣索然。像这样的情境,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反而影响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也引发了诚信危机。
生活毕竟是生活,丰富而又复杂,看似无理却又有理。生活真实绝不等同与数学的实质。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却忽视了基本的生活常识,造成了虚假的生活假象。像这样的情况还非常多:如在学习“统计”时,小学生统计出来班级里有22位同学爱好足球,老师就分给了22个足球。生活化的内容如果处理不当还真容易闹出课堂的笑话。所以,在生活化教学中,我们教师还要注意生活知识的积累,不要让“虚假的生活化”破坏了数学的真实性。
我认为数学生活化,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要具有真实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密切联系的切入点,尽量从现实生活中来。因此教师必须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颗童心去看世界,处处留意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及时提炼,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有的教师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后,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看学生说得多么丰富多彩:“我班有42名同学。”“我们楼里住了96户人家。”“我家的电视能收56个频道。”“我奶奶今年63岁。”……他们能面对新学的数学知识,尝试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际背景,开始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要具有丰富性。生活情境应多姿多彩,切忌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老是“买东西”、“分东西”,“涛声依旧”,学生久而生厌。因此教师应注意收集多方面的信息,体现时代特征。如教学《秒的认识》,举例一秒钟可以做的事情:神州6号载人飞船每秒飞行1300多米,刘翔在110米栏的决赛中,成绩为12秒91等信息,世人瞩目,万人鼎沸,学生就充满新奇,就有兴趣。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要具有挑战性。生活情境的创设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所以应及时在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挑战中解决问题,获得发展。例如,在学了《千克的认识》以后,可以让学生了解家里一个月要吃多少千克食盐,吃多少千克大米,一瓶液化气有多少千克等,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进一步认识“千克”。只有创设这样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活情境,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数学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