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思语*
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要必恭必敬、认真努力地学习,更要感谢老师赐予我们智慧。
我们一辈子不知吃了多少别人辛苦耕种的米,穿了多少别人辛苦织成的衣服,怎能不感恩呢?
我们所受的教育,点点滴滴都是社会资源,因此我们一定要时时心存感恩,回馈社会。
有余力就帮助别人,这是感恩心的落实;人能互相感恩、互相帮助,才会活得快乐富足。
每天能从床上苏醒过来,能下床活动,就值得感恩。 多一分感恩,就少一分抱怨。
吃饭时,应怀着感恩的心去想种稻的农夫、打谷的工人、运输的商人、煮饭的厨师......。
父母是家中的活佛,不好好孝顺父母,不恭敬供养父母,就得不到福报和智慧。
日常生活所需,不论食、衣、住、行,都是人群劳心劳力所奉献的,因此我们要感恩惜福。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师长开启我们的智慧。 学子尊敬师长,追随师长的志愿,才算报答师恩。
看到墙上的日历一天比一天薄,更要好好把握时间,发挥生命的价值。
为什么人不好好珍惜时间,利用有限的人生把握该做的事,却老是担心什么时候死呢?
人都需要爱,这分「爱」,不是求别人来爱我们,而是要勉励自己去付出。
爱,不只是独善其身,还要兼爱天下,这才是清净光明的智慧大爱。
生命不在长与短,最重要的在于如何运用、发挥真正的价值。
死不可怕,怕的是「做人」的关卡过不了。
有生必有死,把握当下造福社会,才能凸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水能随方就圆。 我们与任何人之间的情与爱,也要像水一样,随缘平等对待。
大爱的心犹如一朵清净的莲花,不论在任何环境都能散发清香。
助人者要感恩被帮助的人,没有贫困的人,你怎么有机会当好人、做菩萨呢?
早晨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静坐时,要反省昨天的过失,观照今天的行为。
人能碍事,也能用爱解决事。
人人付出大爱,耕耘心灵的福田;不仅当下得到快乐,也是未来人生的福慧资粮。
社会改变不是用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世间苦,做人亦苦,但做人是成圣成佛唯一的道路。
有理的时候,气度更要宽和,才能圆融『爱』,又烘托了『理』。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然诸草木各有差别。
只要秉持光明正大的心理,抱着诚正的态度待人接物,则天下无难事。
人,彼此之间「用智慧来辅导,用爱心来宽谅」,相互疼惜,共成道业。
修行要事事问自己。
用智慧来善解,用慈悲心来包容。
用欢喜心去付出,用感恩心去投入。
「拥有」有「拥有」的烦恼;「无」有「无」的解脱。
就怕不起步,不怕不进步。
有缘的人说话,句句是真理;无缘的人说话,句句成是非。
人若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
心中有戒,行中纯真。
临事需替别人想,论人先向自己想。
心念转,幸福就来。
凡事要细心、用心,但不要疑心。
忍一口气海阔天空,争一口气祸事临头。
做一个能包容的人,不要做一个被包容的人。
天天发好愿,时时做好事。
愿要宏大,志要恒久。
信我们所做,做我们所信。
做事踏实心就稳,心稳路就稳。
要为成功多用心,不要为失败找借口。
穷时志不穷,富时志更富。
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我们要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克服。
心不难,事就不难。
外界的魔不可怕,心中之魔才可畏。
利己损人是聪明,利人利己是智慧。
简单就是美,合宜就庄严。
物质欲望往下比,精神道德往上提。
勤俭会成功,奢怠会失败。
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爱护身边物,惜福且知足。
学点头,学低头,不要学拳头。
无心之过不可怕,有意之怨最堪虑。
莫因方便而随便,因随便而生是非。
做该做的是智慧,做不该做的是愚痴。
爱我所能,不要爱我所爱。
好事我们要响应,坏事我们要叫停。
平安是福,快乐是慧。
合心为善,和气付出,互爱赞叹,伸手协力。
多做多得,少做多失。
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愿容易,行愿难。
有时当思无时苦,好天要积雨来粮。
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
一个人不怕错,就怕不改过,改过并不难。
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会沾到两三滴。
心平静,当下就是净土。
心中长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
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谨谨慎慎,不要随随便便。
一个人能守本分,持守五百条戒律也不觉得多;不守本分,即使只有五条戒律也会嫌太多。
时时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解开烦恼。
只要用心,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立志救人,人间就是菩萨的训练场所。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虽说因果分明,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但未来的仍可以改变。
人有生老病死的生命,也有永久的精神慧命,我们要利用无常的生命,追求永恒的慧命。
天寒地冻时,火可以取暖,但是太靠近却会被烫伤;放不下身外之物,就像放不下手上的热铁一般。
修行并非脱离人群或逃避现实,关心众生是否能脱离苦海,远比自己是否得到解脱重要。
以柔软心接受佛法,则收获丰富;抱着刚强的心听法,就会觉得每句话都如利箭穿心。
施予的人比接受的人有能力,所以,不要一直希望别人给我什么,要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多接触人事,多一分历练,就多增长智慧,不要怕日常生活中的人事,它可以磨练我们的心志。
人间的苦难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众生的苦,使我们生起警惕心、感恩心和精进心。
身体的病痛,可以帮助我们消去业障,所以要承受;心病却不能不管,因为心病会造业。
人要成就菩萨道,就像雕塑佛像,要经过熔铸锤炼,才有一尊庄严的佛像。
只要有三尺长、六尺宽的地方,就够我们这副身躯好好休息睡觉,何必一定要奢求高楼华厦呢?
该发生的事就会发生,要欢喜接受;求不到的东西,不必刻意追求,才能免除烦恼。
把「忍」消化掉才是真正的忍功,否则忍下的那口气会像石头下的种子,终会找到缝隙冒出地面。
做慈善志业外,还要检点自己的内在,要让自己像竹子一样的有节操,内心有空间包容别人。
修行并不死板,我们可以很活泼地面对人生,跟上潮流;重要的是,要照顾好自己的心。
小偷不一定把东西全偷光,但是心中的恶念,却会把自己累积的功德偷得无影无踪。
昨天的事,今天就要消化;刚发生的是非,当下就要忘记;别让愤怒与烦恼污染我们的心。
有人看你不顺眼,不妨用观音菩萨的慈眼去看他;学佛就是要改造自己,心转业就转。
有朝一日,我们的身体都会败坏;因此,在健康时就应多付出自己的力量,生命才有价值。
对自己要有自信心,如此当外界有任何蜚短流长,是是非非时,都能不受干扰。
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仇人还厉害,因此要常常有所警惕,不要被自己打败了。
有人强调「追求才有进步」,但也因为追求无止尽的欲望,造成人间的痛苦与争夺。
老人的人生阅历丰富,是一家之宝,要好好敬爱老人家,孝顺要及时,饮水要思源。
对别人要傻,才能免除计较,获得快乐;对自己要精,才能把握时间,努力修行。
自杀有三重罪,一、杀了父母赐予的身体,不孝;二、抛弃亲人,不慈;三、逃避人生,不负责任。
修行一定要先认清方向,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可以重新开始,再回头找路呢?
心中自在,则地上的沙石都像金沙宝地,一草一木也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树。
心思太杂乱就会痛苦,我们应该事过无痕;未来的事不要想太多,过去的事不要留太多。
真正的忏悔是:知道自己走错路,立刻调整方向、走向正途,而不是哀叹自己迷路。
人间到处都有苦难,只要是有心人,决不会醉生梦死,对人间的苦难视若无睹。
医院是最健全的「放生」场所,把人从生死挣扎的痛苦之中拯救出来,这是莫大的功德。
不明白因果关系,就会作茧自缚,明白因果关系,当下就能获得解脱。
有事就会有烦恼,然而一旦下定决心做事,那么任何困扰、阻挠都不算烦恼。
生病的人应该放宽心情,不要把生死放在心上,因为不管求生、求死都很痛苦。
要随缘不变,也要发愿。 在日常的环境中发愿修行,只要用心,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都在变化中,把危机视为转机,凡事就看得开。 不要太执着,也无须太计较。
得到时要惜福,平时则要知足,精神世界才能自由自在,没有烦恼。
有些人太爱自己,舍不得付出自己的体力;有的人太轻视自己,忽略了身体可以做很多事。
修行的目的是度化众生;若自己心胸狭窄,连自己都度不了,如何去爱别人、度别人。
做环保可以修行;因为必须放下身段才能做环保,而放下身段就是一种修行。
登山很辛苦,但喜爱登山的人却不觉得苦。 登山的过程虽然坎坷,却令人感到步步踏实。
仰头想把痰吐到天上,这口痰终究会落到自己身上;随口骂人,就是骂自己。
嘴巴说得很好听,却没有付诸行动的人,就像一朵颜色美丽的花,却没有香味。
只想得到却不肯付出的人,就像在银行开户后,一直提款却没有储蓄,终有透支的时候。
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懂得感恩惜福,反而时常怨天尤人,这就是一种自我诅咒。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大家都是边学边做;要相信自己会更好,不要被挫折击倒。
为工作而生活,清净淡泊。 如果我们拼命想求得回报,只会引起痛苦。
一般人常说,要争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能够把这口气咽下去,并且消化掉。
阿弥陀佛是佛号,也是一句好话,意思是健康、快乐、长寿;念佛,就是祝福自己健康快乐。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参与;若是有钱而无心,也无法获得布施的喜悦和功德。
能看淡自己是般若,证得般若就能自在;太看重自己是执着,一有执着就会烦恼。
君子肚量大,能逆来顺受,所以气足而圆;小人脾气大,常咄咄逼人,最后气尽而衰。
微笑,是一分爱的表达;如同月亮般柔和的笑容,不但照亮自己的心地,也照亮家庭、社会。
虚名就如过眼云烟,得不到别人真心的敬仰爱戴,汲汲追求名声利益有什么用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学佛就是要学知足;知足才会惜福,惜福会再造福,人生才有真幸福。
布施有三种:给衣食欠缺的人物资,给心灵空虚的人智慧,给恐惧不安的人安宁。
新年打扫叫做除旧布新,是为了求新、求好、求干净;事实上,每天都要求新、求好、求干净。
只要把所有的病痛、困难、烦恼,当作人生的「再充电」,欢喜接受各种考验,痛苦自然会消失。
注意别人的缺点,是在心里自我制造垃圾;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见自己内心的垃圾。
做,就对了! 做,是为了体悟人生的痛苦,进而追究苦源,消灭痛苦,因此要好好实践。
烦恼就是魔,消除烦恼、克服魔障,才能在菩萨道上轻安自在,在修行上功德圆满。
原谅别人是美德,多原谅别人,则多一分福气;原谅自己是损德,会增加错误,减少福报。
说人是非,就像自己抛出去的尘沙,反而被风吹到自己的脸上──只是骂到自己罢了。
老是嫌人家对自己不好,不顺自己的意,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何苦呢?
贪瞋痴种种烦恼如果不能去除,就像踩入烂泥中,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要求镜中人笑,自己要先笑,要求别人爱你、关心你,自己要先变得可爱、值得关心。
发脾气非常简单,控制脾气就不容易了! 这是人的通病,唯有慈悲、智慧可以化解怒气。
人生无常,一天能平安就是一天的福;在平安中应该惜福,并为人群多造福。
世界上有种种物质、心灵上的污染,但佛陀说一切唯心造;心可污染世界,也可净化世界。
一个人经过反省、思考,想通了道理,并不表示就能除去恶习;知道和做到仍有一段距离。
在恐怖悲惨的境界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做好救难工作,一定先要具有智慧、毅力、勇气。
不生特别的爱意,不起特别的怨恨心,就不会患得患失;去除欲念就不生烦恼。
山川大河还有填满的日子,人的嘴巴却永无填满之日,我们千万不要因口腹之欲而误事。
烦恼就像乌云,遮住了我们如月亮般洁净的本性,只要云层散开,月亮就能皎洁如常。
众生心地昏暗,不明事理,容易与人争执计较;忏悔可以洗净不好的心思与习气。
别人修行所得是别人的,天下没有替代修行的事,只有自己多用心,才能有收获。
受人欺压,不断想着要报复,就是在心田上种一颗恶种子,会造成冤冤相报的恶果。
修行功夫的深浅,从自己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常常埋怨、生气,表示修行功夫还很浅薄。
海水虽多,不及人轮回中悲苦所流的泪水,体会到人世无常,才能从悲苦中寻求解脱。
讲求时效的工作,容易养成人的霸气,这时要反省自己,要锻炼到:和气也能使人做得好。
律是戒律、约束;仪是日常生活的举止;摄律仪就是积极做该做的事,严禁不该做的事。
众生需要我们,我们就发挥自己的良能助人,这才是真正的学佛,也是佛陀教化的目的。
众生与我们平等,都具有佛性,都能证得菩提;所以,应该敬重一切众生如同敬重佛陀。
爱护生灵、不杀生不邪淫、布施众生、身体力行、生活守节无污染,就是「身」的净因。
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
财、色、名、食、睡是堕入地狱的五条根;因为这五种恶习,常常引诱人们堕落。
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小心,因为人最容易在此时,把自己放纵的行为表现出来。
有诚意,一定可以成就道业、成就人间事业;做人绝对要学会诚实不欺。
散播是非,虽然没有直接伤害别人的身体,却可能毁坏别人的清誉与形象,这种罪过更严重。
学佛就是要启发良知,良知被启发了,就能把人心化为佛心,把污染的爱欲变成清净的大爱。
学佛,却没有培养自己的耐心、爱心,不善尽责任,那么再怎么学都没有用。
对人坦诚,时时体谅他人,事事为人设想,这样的人是真正有神通的人,这就是「他心通」。
人心的病大都源于自私;贪心来自于自己的欲望,生气来自于自己的情绪。
改掉说话大声,言辞粗鄙的习惯,常面带笑容,轻声细语,他人自然乐意倾听你说的话。
若要回复「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心灵,一定要经过大智慧的教育及洗链。
有余力要不惜脚力、不惜辛苦、不惜时间去帮助人,才是真正的修行。
不求回报的布施,就会有无量功德;若斤斤计较求回报,即使有功德也是非常微小。
生命不过是浩瀚宇宙中极小的一点,什么才是伟大高超呢? 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做人。
水是热的,还是冷的? 要亲自喝才知道;修行也一样,想要体悟佛法,一定要身体力行。
人在宽容自己的错误时,即同时在犯错,我们对人必须宽容,对自己却必须严格。
与人相处难免有烦恼,若能将事情简化、将烦恼消化,就是「除烦恼」,累积烦恼会增加业障。
起心动念一定要小心,心里如有不好的念头;不但会造成长期的烦恼,也可能是一生的障碍。
人的心要练得像水一样,看起来好像绵软柔弱,却是坚韧得任何东西都无法切断。
做事只有发心还不够,除了喜欢去做,还必须有信心毅力、迈步向前,才能够达到目标。
有的病人一受伤就无法再清醒;有的长年卧病不起,生死一瞬间,我们应及时善用生命。
凡人都会尽量遮掩他人的优点,渲染别人的缺点,却不想如何改正自己的缺点。
修行的目的是求日日进步,将错误的观念一天天减少,让正确观念一天天增加。
人平常都是张着两眼往外看,对别人称斤论两,说长道短,却往往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爱人不要爱得太过分,就不会有怨恨产生;对无缘的人也应存有善念,才不会产生冲突。
大部分的人听了佛法后都会自我反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又把佛法忘得一干二净。
修行的观念正确,则一切动作都会正确;观念一有偏差,则一切行为都会落入魔业中。
要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收,就得自己收回;骂人的话,别人不收,也得自己收回。
对物不执着,对事殷勤精进,对人要有爱,这就是我们做人,尤其是修行者的原则。
生活要戒慎,心灵要虔诚。
自大的人小看别人,表现出傲慢的态度,最后难免会成为与人隔离、受人排挤的对象。
降低欲望,并不是什么事都不管、不求、不理;而是积极进取,为善不落人后。
自己分内该做的事,却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人和瞎子、聋子有什么两样?
若能看透物质、贪欲,不在色相的世界中挣扎沉浮,就会发现天地无限辽阔,无限丰饶。
真金不怕火炼,只有诚正信实地接物,温和谦让地待人,感恩欢喜地处事,才能磨练自己。
有爱心和关心的对象,难免会产生忧心和疑心,因此要学习培养信心与安心。
脚踩到脏东西,洗一洗就干净了;若听到不好的话,便留在心中无法洗净,「心」就不如脚了!
「内在美」的本质就是柔软、不顽固,许多人让人不喜欢,就是因为太顽固了!
爱我们的人,才会在我们做错时,当面指出缺点,我们应该欢喜接受,并且诚心改善。
无所求的爱,无法计算,所以叫做「无量大爱」。 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能付出这分爱。
贪心一起,就会与人计较、比较;比不上别人就会生气,一生气便会失去智慧、理智。
修行,不但要护心,还要护口,不只心要忍耐,也不能口出恶言。
做好事是本分,不要惦记做了多少好事,该有多少回报,这样不但不会快乐,还会徒增烦恼。
要把生命旅程的每一天都当成过年大扫除一样,把自己的心地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不但要尽心尽力服务众生,若见他人发心行善,也要鼓励、赞叹,并助他一臂之力。
不要以为素食不够营养,医生说素食者的血最干净,血红素也充足,最适合捐血。
一个人有清楚的理念、作为,就不会担心生死问题;因为天天都可以用坦荡的行为交代后事。
把无常的人生认为恒常,把恶习看成享乐,颠倒心性会造成堕入地狱的恶业。
先点亮自己的心,才能引燃别人的心灯;人要真诚、苦干、包容、慈悲,才能领导别人。
不肯承认错误的人,是没有发现良知的人,只有真正坦白,心无隐私,才能真正改过。
众生本来是平等的,可是为了生存而你争我夺,才会造成永无休止的残杀。
借外面的形态来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则世间的一切动态,都是我们最好的教育。
心地光明,才能照亮未来的路;心地黑暗,则陷于惶恐忧惧中。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无量功德是在日积月累之中、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而成的。
生命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否留给后代子孙爱的教育、美的回忆。
迷或悟全凭一心。 了悟的人视名利如浮云,心无得失;迷失的人得意时欢喜,失意时悲痛。
有自我要求,才有成长;想像墙壁上时时有一双眼盯着你,就可以时时自我约束。
在一种环境中待久了,自然可以适应那种环境,若想修行作菩萨,就得经得起磨练。
有人就有事,有是就有非,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凡人,所以要学菩萨,能够境转心不转。
人心如水,混浊的水要经过一夜才能澄清,但是,要把泥沙已沉淀的清水搅浊,却只需几秒。
阳光普照,植物才会欣欣向荣;心中的善种,也要时时接受佛光照耀,才能茁壮长大。
病痛使人脾气变坏,脾气坏又使身心更不舒服;要补充精神资粮,才能避免这种恶性循环。
人的眼睛、耳朵、手足都有一对,嘴巴却只有一个,所以,人要多听、多看、多做事、少说话。
「忍辱」并不简单,不只大事要忍,小事更要忍;因为小事不忍,往往会误了大事。
无心往坏处想的人,听任何话都会成为好话;有心于是非的人,好话也会惹是非。
对人要圆融,太尖会伤人,可用劝导方式,但不要让人怨恨。 要包容恶人,也要适度地防范。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讲话时,心在嘴上;开门时,心在手上;走路时,心在脚上;这样就不会说错话,做错事,走错路。
修行,不在与人比赛、起竞争之心;重要的是磨练自己的耐心、定力,以及宽阔的胸怀。
人的通病是容易膨胀自己,要缩小自己却很难,所以,人还是要结实点,不要虚胖。
心存善念时,头脑会产生好的荷尔蒙,能排除癌细胞;心存恶念时,则分泌有毒的荷尔蒙。
生病时就想:自己是在消除过去的业障,痛苦一分就消除一分的业,所以应该欢喜接受。
对喜爱的人,要以智慧斩断强烈的占有欲;对不喜爱的人,要以善解的心去体谅。
如何消灾? 做人要守本分,欢喜接受磨练。 学佛不是求佛,灾靠自己消;福靠自己造。
不论物质生活多丰富,欲念若是无穷无尽,则苦恼亦无穷无尽。
最灵感的佛就是活生生的人,要求身外佛的感应,倒不如反求自己心中的佛。
人生苦短,必须善用有限的生命,将每日之事完成,才能在菩萨道上精进不懈。
学佛一定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功德是由时间累积起来的,因此菩萨道是愈早走、愈早到达。
听闻佛法后,仍以平常的习气面对人、事、物,这样不管学佛多久,仍是原地踏步。
以善破恶,有爱才能远离灾难。
做好事是本分事,不要以为做好事,就可以不必承受以前的恶业。
皈依并不是要求佛菩萨保佑;而是要培养真诚的爱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皈依。
无私的爱发自内心的诚正信实,展现于外的行为则不离慈悲喜舍。
有修养的人走路时,心放在脚上;心浮躁者,人未到,脚步声先到。
商人心中有戒,就不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政治家、公务员心中有戒,就会勤政廉明。
不要在口头上逞一时之快! 这不仅会破坏自己的人格,也会带业而去,来生不知何去何从?
人与人之间能和乐爱敬,做起事来就没有困难。
修行,除了自度,还要度人;除了自我教育,还要让人对佛教产生欢喜与信心。
因为贪心而舍不得付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愤怒,这都是愚痴所带来的结果。
凡夫的贪瞋痴中,最大的罪魁是痴,亦即无明;没有痴就不会有瞋恨心,不会发脾气、爱计较;没有痴就不会贪,因为智慧明朗,知道人生无常,没有什么好贪的。
人间最宝贵的是真情,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
时时保持平常心,不要在别人的态度上钻牛角尖;也不要疏忽自己瞋恨、爱欲的心念。
人心的灾难常是无事计较、无端生事,以致庸人自扰。
以周遭事务来收摄杂乱心,等到习惯成自然时,即使在任何场合,都能专心一致。
一般人常常迷失自己的心性,不知生命的价值,不畏因果,以致造作许多罪业而后悔莫及。
学佛之前,生命的白纸上可能已任己涂写、横写竖划;学佛之后,就要规规矩矩地用心写字。
心浮动就是道心不够坚固,就像小草一样摇摆不定,风行草偃。
修行不一定要出家,而是要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当修行到最高境界时,一切都简单明朗。
贪念,不但会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招致未来的苦报。
世间学问浩瀚如大海,没有边际;愈是深入了解真理,愈知道自己的渺小,因而更精进修行。
三世因果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是前世、今生、来世;也是昨天、今天、明天;种时称做因,得时称做果。
世间的种种现象,皆是由因缘和合,察觉因缘就能放下执着、解脱烦恼;把握因缘,就能福慧双修。
怕双手粗糙而舍不得做事;为了青春永驻而花钱去美容院磨皮;可是到头来还不是白骨一堆。
若平常都在「互相找缺点」的生活中度过,那么彼此就充满了缺点,这种「缺点的人生」是令人遗憾的,而凡夫就是在缺点中走得非常坎坷。
人总是喜欢找别人的缺点,这也正是自己的缺点。
出于爱心、善心,则一切动作都能利益他人;寸寸心念寸寸爱,一切动作自然分分都是利他。
生命长短无有定数,重要的是好好把握人生的每个时刻,唯有天天付出,生命才会美好。
真正幸福的人生,是建筑在心的快乐,而非身的享受。
做任何事,心中都很清楚,不被外境所影响,能立愿、发心始终一致,才是真正的找到自己。
没有得失心就不会难过,应以宽大的心胸来策画未来。
能做就是福,有体悟就是智慧,此即福慧双修。
不要轻视自己点滴的力量,大家的爱共同聚合,就能形成丰沛的大爱力量。
诚正信实如一条轨道,让我们的人生方向不会偏差。
佛法千经万论都离不开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财富、权位,而在心灵的充实满足。
佛法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必须踏踏实实去实践,否则无法体会经文中的深意。
皈依不在仪式而在于心,要能真正用心了解佛陀的教诲,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前生是何人,不需要去追究,重要的是此生该如何度过。
把握当下,恒持刹那,更重要的是每个时刻中,自己所发的是一分什么样的心。
具足慈悲喜舍的精神,就能在待人任事时无悔无怨、无忧无求。
从无所求的利他行为中成就永恒的慧命,才是合乎中道的真理。
佛教以慈悲喜舍为中心,教人以大地众生为重,既不执有而自私自利,也不执空而消极避世。
宗教的目标在教育人人合心互爱,使社会祥和。
解脱是指心灵的开放,不要将病死的现象看得如此恐怖,而起惶恐烦恼。
心灵要靠自己解脱,力量要靠自己撑起来,人往往不是病死而是吓死的。
修行最要感恩三种人:一是让你最生气的人,一是让你乐不可支的人,最后一种是你的敌人,因为他们都是来验证你成果的善知识。
修行就是要在极愤怒、极欢喜、极危险的时候,做得了自心的主宰,考验自己的工夫。
历史可以被原谅,不能被扭曲。
慈济人行布施时,要随时照顾好自己的心念,对别人不起轻慢之心,对自己不起炫耀之心。
只要有一念炫耀自己、轻慢别人的心,自我的德行就破坏无遗。
人生旅途上失手或失言,不只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良善的本性。
一个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愤怒的状态中,但无明火一上来,顷刻间便能摧毁我们辛苦维系的亲情、友情、爱情。
翻脸无情,若不是因为自己太自私,便是因为陷入言语的泡沫追逐战,而失去方位。
一念怒火燃烧,使人完全失去理智,把对方当作大敌,以语言和行动暴力相向,后果一发不可收拾。
公信力来自团体中每个人的自信和自我要求。
简单的道理,听了受用、精进,这就是「妙法」。
甘愿的情操──以志业精神投入专业工作,自然会做得欢喜。
心静下来,智慧才能显现。
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无明习气遮蔽,以致隐晦不显,难以在迷茫的世间掌握正确的方向。
人生只要有智慧,就不怕路途坎坷,无论环境如何,都能轻安自在。
唯有彼此惜缘,才能互相包容。
有爱的人生最幸福,有爱的人生最快乐。
无论过去如何,若能忏悔改过,则众生心即是佛心。
要说诚实语,不要说是非语,讲话要温柔,要轻声细语,不要像一支利剑,开口就伤人。
业力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命运,虽然无形,力量却非常强大;因此要多造善业,莫做恶业。
我们要感恩自己有能力帮助人,多多发挥人生的使用权。
我们要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即使生活不富裕也要安贫乐道,保持清高的人格,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你的品德,而不是财富。
戒杀生,并以智慧护生、放生,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
福慧是在人群中修持而得的,付出爱心的同时,就能得到智慧。
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做,终身都受用。
信己有力,凝聚冲破难关的勇气;立愿付出,走出人生的大好坦途。
心美看什么都美。
众生的佛性皆与佛平等,只是凡夫的心地黑暗,被自己的无明遮蔽障碍而已。
有外在的境界、事相,才有机会磨练自己;唯有在艰辛困难的事相中,能够心平气和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执着于相就有行为造作,贪欲大,心中就会不断计较。
我们对身外世间的一切现象,也要有所觉悟,才能启发智慧,消除烦恼。
一般人无法觉悟时空的无常,对世间不了解,因此常常迷失心念,执着于世间事。
即使处在人群中或动乱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心念的清净,才是真工夫。
唯有能助人者,才是真正有福之人。
轻声细语,能让人感受到爱的语言。
有仁爱心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因为勇敢来自大爱的启发。
只要深切体认苦的根源,善用智慧,启发清净光明的本性,就能断除苦难。
发自内心的诚恳,即使言语不通,也能让人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帮助别人时一定要抱持谦逊的感恩心,因为对方示现苦难,我们才知道自己多幸福,也才有机会付出。
外在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由内心表现出来,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心念,使言谈举止和敬慈柔。
人与动物之不同,是因为人有文化素养。
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都能祥和宁静,就是修行。
以清净的智慧来合心互爱!
面对境界,要感恩有境界来磨练我们,使我们自知还有尚待改善之处。
做慈济不要抱着趣味的心态做,要本着使命来做。
做人做事,乃至学佛修行,不可心存依赖,必须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就。
善解即是无论遭遇何事,皆用心发掘其良善、有益的一面,以化解心中烦恼。
珍惜自己的力量为人群付出,就是尊重自我生命的人。
大仁者必有大勇,爱到极点就无所畏惧。
生生世世发菩提心,时时发心立愿为苦难众生付出,即是人间菩萨道。
心用在时间上,用在做人处事上,就是一个多采多姿的人生。
善就是爱,爱就是光明,就是力量。
对己期许改过,对人则隐恶扬善,常赞叹别人的优点。
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都能祥和宁静,就是修行。
智慧从慈悲心起。
众善奉行即是教,诸恶莫做即是戒。
肯自爱的人,则能精进不堕落,守持戒律,依教奉行。
要净化人心必须先自爱,也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心,才有能力去爱他人。
能舍即是心灵的所得,舍得就是心灵的道场。
感恩过去,展望未来,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
有志则不懈怠,有愿则力量大。
拥有健康的心灵,才能超越烦恼,过着富足和乐的生活。
仇恨愈深,愈要以更大的爱去抚平;只要心存善念,付出关怀,即可化解纷争。
时间不断逝去,生命随之消减,即使是一秒钟也唤不回,然而每一秒钟都是历史,我们正在用自己的生命写历史。
诚心祈愿:愿远离兵厄去瞋恨,天下无灾无难皆安稳;愿社会祥和息纷争,合心携手迈向福慧门;愿人心净化除尘垢,心灯点亮无限光明生。
假如没有真诚的爱心,不论多么聪明能干,也是贫乏无意义的人生。
受人批评时,不必怪罪别人,要反省自己是否言行失当,才会遭人议论。
精进就是道心不间断,随时把握时间修福修慧。
把心放宽,看得开,生命才有空间;若是看不开,希望都被挡在门外。
在忙碌的生活中,若不时刻反省自己的心念,就容易迷失方向,错乱心田。
道德与爱的观念,不只是用口说,必须以行动做出来,化成人生道上的足迹,令后人有所依循,就是人文、文化。
把握当下可以利益人群的因缘,好好的在世间留下深刻的足迹,才是生命的意义。
真正用心做人的人,事事都在利益人群,步步都是踏实稳健。
学佛的人要学习凡事看得开,所谓遇境随缘,不要执着,也不必强求,随缘就好。
人生境界百千万种,借境修心,借事链心,才能超脱得自在。
与其要求别人了解、肯定、信任,不如要求自己守本分、尽本事、坚定心志。
走入群众种好因、结好缘,就是在累积成佛的资粮。
行善造福要谨慎,保持感恩无所求的清净心念,才能心无挂碍,轻安自在。
放下无明烦恼,就如除净心田杂草;把握因缘种下好种子,来日才有丰硕的果实。
把时间跟自己的生命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付出力量、利益人群,就是可爱的人生。
生命在时间中流过,人生的成败也在时间中决定。
要志气用事,不要意气用事,人人心存尊重,团体就能祥和。
在助人中,肯定人生的价值;在精进中,触发人格升华;在度化中,落实慈悲弘愿;在实践中,体现即心是佛。
志工四宝:嘴要甜,脸要笑,腰要软,手脚要快。
修行要精进地舍掉不好的习气,培养好的习惯。
修行就是要修到无心的动作也能感动人心。
与人合作共事,不要比较、计较,除了站好工作岗位之外,更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时时包容、善解他人,才是自爱的人。
有智慧的人心胸宽大,聪明的人心量狭窄,凡事不要钻牛角尖且斤斤计较。
人的身体失去功能就是残障,不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就是慧命的残障。
能做到柔和、善解、忍辱,才有办法与人结好缘。
能够摄住人心的唯一方法是温柔关怀。
以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人,真正的君子没有所谓的心腹。
带人者,对人要多了解,引导人发挥优点,调整缺点。
待人处事要圆融,抱持「人人皆人才」的心,珍惜每个人的才能,感恩人人的付出。
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救助别人就是救助自己,我们要一起用爱铺路,用爱造桥。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智慧是从人事磨练中得,离开人群,缺少磨练的心得,也就难以开启智慧。
要学习当一个懂理又能做事,事理圆融的人。
一切都是因缘,该我们的跑不走,不该是我们的无法强求,因此,根本不必心生烦恼。
有舍有得,舍一得万。 一粒种子种入土中,只要用心灌溉、耕耘,必然果实累累。
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
没有人能离群索居;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为别人付出,别人才会为你付出。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丰沛的清流,可以洗刷物欲污染,让良知显露,使社会成为净土。
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久不坏的。 行善要及时,若想等赚大钱后才发心造福人群,恐怕会来不及。
身体是父精母血构成的,想报答父母生养的恩德,就要以我们的身体多做一些好事。
幸福的人生要靠自己去营造。
有健康的身体是前世积福,但若不好好用来成就道业,到头来也只是一堆废物。
过去的错误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把握现在,不再犯错,并努力行善,这才是真正的忏悔。
救人的人就叫菩萨,时时刻刻存有救人之心,把握机会付出,则每天都是人间菩萨。
修行,如同吃饭一样,都是要自己来,并且脚踏实地去做。
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认为是自己的本分事,就已做到谦虚的修养功夫。
以慈悲心看待日常的人事物,即使面对逆境也要忍耐,久了自然能长养清明的心念。
心甘情愿投入,从中体会付出的况味,做得再累都很欢喜。
面对是非、障碍,莫将心思放在比较、计较上;沉住气才能超越,进而提升毅力。
时时说好话、日日发好愿、天天做好事;将形成一股好气候,远离天灾人祸。
与人相处时,难免有投缘、无缘的分别;对别人无心讲的话,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自寻烦恼。
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要生气,这样只会消耗自己的精神体力,应该好好解决和反省。
不要把能说话的嘴巴用来搬弄是非;不要把能行善的身体用来吃喝玩乐、不务正业。
被人指责,要欢喜接受;被人品头论足,要自我反省;即使小孩的话,也有警惕作用。
提升健康,像春天草木般欣欣向荣;擦亮德行,像清晨曙光般朗照大地。
「担忧」徒劳而无益,「付出」才能轻安自在。
古人说:「细水长流能穿石」,慈悲如果能像细水一般持续不断地流着,便可以贯彻任何事。
唯有大舍,才有大喜;生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足以畏惧! 舍了此生,还会有更好的来生。
心中有爱,力量无穷;发愿付出,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遇到困境就打退堂鼓,这种心态,会影响之前所发的善念和愿力。
过度保护自己、不肯操劳,这样就无法提升自己的精神人格、善用生命。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也必须懂得谦虚和礼让。 因为每个人在世间,绝对无法一手撑天。
有良知的人,不会有虚荣、铺张的心态;我们应时时抱着谦虚、节俭、为善的心。
人生若能谨守本分,节制私情,淡泊度日,那么遇到任何环境都能随遇而安。
舍得,就是要舍去烦恼;舍去烦恼,就会得到大智慧、发挥大慈悲,一切无碍。
说话时,要把心定下来、将精神专一,让每一句话都是有意义的话。
说话一定要诚,诚就是无欺;言语无欺,可培养完美的人格。
好好照顾自己的心,不要让心起了恶念;也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口,千万不要口出恶言。
忏悔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握现在、不再犯错,并且努力行善。
如果怕树大招风而种小灌木,那么永远只有小树苗;要避免树大招风,就要多修剪枝叶。
要锻炼出宽阔的心量,不要任何事都有我执,这个我太大了,就没有空间容纳一切。
一般人常说「我要忍耐」,而修养深厚的人就无所谓忍了。 忍而无忍,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
人的脸部表情,即是内心空间的映象。
学佛的心,要日日像过年一样除旧布新。
修心养性要像细水长流,一秒钟都不能停止;道心一停,名利心很快就会闯进来。
懂得谦卑,能弯下腰做事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天地的辽阔,自我的渺小。
乐观是我之所得,悲观是我之所失;只要身心快乐、没有烦恼,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不求回报,能即时而无量地做,才有真正的大福报。
我们的精神一定要有抗体才能免疫,也才不致被外在的环境或人事所左右,这个抗体就是「定力」。
佛教说六道轮回,生命结束后是否会再投生为人,只有六分之一的机会,所以要把握现在,勤修福慧。
只要用心,行住坐卧无不是禅;煮饭、洗衣是禅,修剪指甲也是禅。
多一分关怀,少一分批评;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责难。
言行、心态若向善,就可以累积福德智慧;若偏向恶,将来必定苦果难逃。
佛教徒不仅要虔诚、慈悲,还要懂得运用智慧判断是非;否则抉择错误,会误导众生。
若任由骄傲自大、好勇斗狠的情绪一直产生,就是一个不肯精进的人。
别人之所以阻碍我们,就是因为过去生中,我们曾经阻碍过别人。
做好人不容易,必须时时刻刻保有一分好的涵养;而比「好人」更好的就是圣人的境地。
若能守住今天的良能、付出行动,就称为道心;放下昨天种种的杂念,就称为去除杂乱心。
烦恼,就像一条睡在心中的毒蛇,一旦不小心触动它,就会咬得人遍体鳞伤。
人在众目睽睽之下,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而真正的君子则是表里一致、言行合一。
我们忍辱,是因为上辈子所造的业因已成熟、结果,能够以欢喜心接受一切,就是忍辱。
佛家所谓「四重恩」,是指父母养育之恩、佛菩萨教化之恩、国家安乐之恩、众生成就之恩。
一善破千灾。 业是自己造的,不要盲目地以为花钱可以消灾,真心忏悔才能改善命运。
福从做中得欢喜,慧从善解得自在。
凡人常执着于恩怨,学佛者以慈悲立心;因此,凡人的思想会不断造业,圣人则不断精进。
一个人做错事是难免的,但一再说「错」话 ── 说谎、搬弄是非、花言巧语,就不可原谅了。
东西因人心的分别才有美丑、好坏。 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重要的是心要知足。
今世之果,源自过去所造之因;个人有个人的因缘,要勇敢面对现实,将因果了清。
让人快乐,就是慈;同情他人,就是悲;心无烦恼,就是喜;把自己所知的告诉他人,就是舍。
人只要有惭愧羞耻的心,自然不敢作坏事;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懂得惭愧,知羞耻。
一直喊苦、叫苦,是「舍不得」苦,会招来苦苦相逼;唯有忘了自己、忘了痛苦,才得解脱。
太过顺利的环境,容易使人松懈斗志;在艰难的环境中修行,会更加戒慎小心。
修行必须福慧双修,单修福不一定能够快乐,单修慧也不能成就理想的事业。
牢记因果观念,时时宽恕别人的过失,广结善缘,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学习佛法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染,将人我是非、时时计较的心,回复于清净的状态。
面对恶言恶语,也是修行的法门;只要心中坦然,行为端正,任何言语都无法伤害你。
圣人与凡人的差别在于:圣人不仅用毅力掌握自己的时空,也用恒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除去容易发怒的性格,培养安详的心性,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生生世世的事。
不要以为天天做事就没有修行;心无烦恼地做事,就能得到智慧,也就是修行的成就。
要忘掉自己,才能摆脱原有的束缚,与万物融合,才能成就大我,完成自己的人格。
有退一步的德行,才有进一步的成就;嫉妒贤能,疑神疑鬼,只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和气。
修行要在各种环境中磨练,环境变了,心还能不动如磐石,才是修行的真功夫。
人在世上,应时时刻刻遵循五种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修行就像耕田一样,修行者要留下心中的善种,去除坏的种子,好好地耕耘自己的心田。
看到磅秤,就想量体重;关心身体的重量,也要关心灵魂的清浊,每天反省,灵魂才得清净。
修行有成的菩萨都有三种心:爱心、信心、宽容心;并用感恩欢喜的念头去实行。
天地间没有「别人替你修行」这回事。 师长的责任只是教导,实践的道路必须自己去走。
时时欢喜,即时时吉祥。 不要怕印堂发黑,只怕心念不清,时时心存善念,则一切平安。
佛教谈心理,不谈风水地理。 修行靠的是心,要以善心去改善风水,而不是让风水来影响心理。
纵然是游戏人间,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谨谨慎慎,不要唏哩哗啦。
业力会左右人的命运,有智慧的人能启发本性、改善业因,不受命运的摆布。 命,要靠自己转化。
美玉经过不断地琢磨,才能显露光华的本质。 摈除自大骄傲,慈悲待人接物,才是学佛之道。
学习控制自己,就是要让心明亮如镜。 镜面不转动,却能反映出变动的万事万物。
别人称赞你穿得漂亮,不要以为人家可能是在讽刺,要感谢对方,并时时注意自己的气质。
惜缘惜福,我们不论对待有情的众生与无情物,一样都要抱着恭敬、爱惜与感恩之心。
树木能过滤空气中的污浊,转化为清新的氧气供我们呼吸;人类照顾树木,事实上就是照顾自己。
对自己要有平常心,不要孤芳自赏;对别人要有恭敬心,感恩所有的人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仇恨往往会让人记恨在心,恩情却无法长久不忘;希望过得快乐自在,对人对事要常怀感恩心。
受到人家纠正,要心存感激;犯错的人若能及时悔改,我们也要赞美他,让他有信心。
有感恩的心,不但可以打开心结,还可以使人生豁达,心灵如晴空万里般明朗。
没有坏人显不出好人,没有苦难的众生,显不出菩萨的慈悲;所以,受人攻击时也要善解、感恩。
每一天都是感恩的开始,每一刻都应发挥爱的良能,互相感恩,才能感受到人间的幸福。
即使是用一只茶杯,也要感谢烧窑的人;何况是一栋壮观的建筑物,更要谢谢众人的付出。
懂得感恩、知足的人,自然心胸开阔;心胸开阔的人,自然对人事都不会计较。
无所求地付出财物、时间、能力,就是布施。
没有忍辱,力量无法持续,道心不能坚持。
锲而不舍即精进。
面对业力不要埋怨,要用宽谅和乐的心来代替埋怨。
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健康时,多做善事,多造善因福果铺好人生健康之道。
心开运就通。 日日欢喜过,即得心自在。
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
人应时时「居安思危」,莫等「危时方思安」。
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我们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净无为的心,让心时时寂静。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分灾。
不求身体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气;不求减轻责任只求增加力量。
要有过程,不要有手段;要有目标,不要有目的。
社会型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修养。
想要家庭吉祥、和睦,就应该常常起欢喜心,天天为自己的家庭祝福。
人生多病! 身体四大不调是病,家人吵嚷不和是病,社会动荡不安也是病。
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与人相处要去除我执,扩大心胸,客客气气,互让互爱。
在逆流中要有毅力,不要随波逐流、旋转而去。
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态。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恒心、毅力能如「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难与阻碍都能突破。
人之所以缺乏毅力、勇气,是因为好逸恶劳、玩物丧志。
人生若精神文化充足富有,纵使物质生活平淡,也会感到乐在其中。
苦干象征毅力和耐力,要成就大业,必须拥有苦干的精神。
不管路有多远、自己的能力有多少,都能随分随力尽量去达成目标,此即「毅力」。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只怕---不肯。
夫妻间相处的言行,不仅是直接的身教,也将是子女们的处世范本。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 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分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父母过分爱子女,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以妈妈心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教育子女。
清净无染的爱是--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与受者皆无烦恼。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爱要浓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
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人」如无愿,就无希望;没有希望,就无法成就事业。
发愿必须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且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发心容易,恒心难持;光说不练,无法体悟真理,实践道法。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任何批评,都是宝贵的一课。
人面临绝境时,还能心存感恩很难得。 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比较不会陷入绝境。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以欢喜心接受逆境。
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 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遭受别人批评时,先问自心是否无愧? 无愧则心安。
痛快! 痛快! 让自己的痛苦快快过去,业障也就被心境转了过去。
我们要接受天下人、事、物的磨练,方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人既然生在世间,就不能离开众缘,修行也不能离群隐世。
把专心变成一种习惯,心不散乱就有定力。
「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要度人须先自度,改变自己、以身作则,方能感化他人!
人生在世,但求一心正念,心正气盛,心开运通。
真正的「正信」应该要学佛,若只是「拜佛」而不「学佛」,并非正信的佛教徒。
神是精神,通是专心,心专神就通,这就是「神通」。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励。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退让一步以成全别人,即是修养,即是修行。
正信的佛法,不说感应、不说神通,唯心是佛。
迷信就会疑心生暗鬼、问神卜卦,取信于签诗、筊杯,而无法 真正深入教理。
正信的宗教在于心正,心正则气盛,气盛则邪不侵。
人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旅途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
智信者深体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
无信与迷信二者,宁愿「无信」也不要「迷信」;信必须智信。
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作主。
人应该相信自己,但是不可执着。
成功,是依靠坚忍的力量,并非仅凭一点血气或一时的冲劲而侥幸得来。
做人应该立好志、发好愿。
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忍而无忍,才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忍让可避免争执,柔和大爱可转祸为福。
心量大福报就大。
心门大开,任何人出出入入,都能畅行无碍;心门若窄,任何人出入都会彼此碰撞。
人生就像走钢索般,如果不认真往前看却一直往后看,一定会跌下去。
人生几十年的成就,都是由每一天的言行累积而成。 所以,要照顾好每一天的言行。
能以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是最满足、最富有的人生。
人生最踏实的事,是今日此时有多少力量就尽快付出。
所谓看开人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时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所谓看开人生,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
美满的人生,不在物质、权势、名利及地位,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情谊。
业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
听到好话要感恩,听到坏话要善解。
宁做一个尽力做事而被批评的人,不做一个不做事只爱批评的人。
种树不忘护树,放生不如护生。
爱别人如爱自己,将我心比他心。
对别人不要计较,对自己要好好检讨。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好话要多说,是非不要提。
感恩他人就是美化自己。
讲好话,存好心,常怀感恩心。
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把稳方向盘,任何车都能开。
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谢天意的磨练。
人穷,志不能穷;富有,志更要富。
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但有时却比有声更为深刻。
有事就有烦恼,若要做事,就必须先下决心——绝对不怕烦恼。
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自己起烦恼,对外困扰他人。
境转,心不转。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
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力行,等于是空话;再好的事,如果不按正理而行,难以竟其功。
没做坏事是人的本分,心好却不付诸行动,等于没做一样。
发心要发在脚底上,不是发在口中,只说不行。
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
舍去眼前的烦恼,才能当下拥有慈悲的法喜。
如何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 唯有靠平常多培养「喜舍」之心,方达提得起、放得下之境界。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多一分付出,就能多一分成就。
真正的布施,除了无欲无求,还要有感恩心。
布施就好比汲取井水,唯有不断地布施,才能造福、增福。
心安即是福,能做即是福,欢喜即是福,心宽即是福。
付出其实就是最大的收获。
平时对别人好,不是功夫;发生事情还能对别人好,才是真功夫。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必须人人都能容得下你,你也能容纳每一个人。
世界不会因为少了谁就无法运转;但是,如果不能善用时间好好做事,辜负的是自己的生命。
「少年易学老难成」;时光稍纵即逝,若不趁年轻时学习,等到年纪老迈,往往就时我予了。
当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如同春天的草木生意盎然,应该要好好把握,运用生命的力量。
日子过得很快,每过一天生命就减少一天,大家可曾仔细反省,已增长多少善业?
一个月中,吃饭的时间吃了三天、睡觉睡了十天;这样一来,能真正发挥「做人的功能」还剩几天?
倘若不懂得把握可贵的人生,整天和人计较,不懂知足常乐而造成烦恼,岂不可惜?
扣掉孩童时期及迷失人生方向的摸索阶段,一个人真正清清楚楚、能做事的时间有多久?
生老病死、人生无常是由时间的轮转所带来,但也因为时间的轮转,才能累积人生的成就。
能利用时间,多发挥生命功能,利益一切众生,就会觉得生命更踏实、更有意义,此即幸福感。
成长需要时间,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努力,才有收获;做任何事都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若斤斤计较一周要有一、两天的休息,还不如计较--如何把握每一秒去充实自己。
岁月如流水,生命何其短暂! 所以,要善用人生使用权、发挥良能。
以我们的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分分秒秒间什么在生长? 什么在消灭? 这就是行蕴的迁变。
与人计较,不如与时间计较。 「现在」虽然短暂,但是,把握时机即可开创成功人生。
盛年不重来,昨日清晨已不是今天此时,时光不为任何人停留,一定要好好把握。
我们要将时间看成钻石般宝贵,用有限的时间使贫困的人得救,使烦恼的人自在。
世界不圆满,所以我们要弥补这分欠缺;时间不停留,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
过年时,恭喜人家长了一岁;事实上是又少了一年可用,我们是否已真正好好利用这一年了?
即使身体有病,仍应让一切顺其自然,病发就休息,病好就做事,不让时光白白溜走。
工作繁重时就看看烛火;生命好比燃烧中的蜡烛,时时消耗,却时时给人光明。
时间毫不容情地消逝,每一秒都须珍惜,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才不会辜负人生的旅途!
人生不要迷于私爱、私利。 要谈利,就要利益众生;要说爱,就要包容地球。
只要心中有爱,世间没有做不到的事,也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时间是短暂的,但心中真诚的爱却是永恒的。
「大爱」出于开阔的心胸,没有空间的界限,也没有时间的限制。
不分宗教,愿意牺牲自己为群众奉献的人,都值得敬仰。
正信的佛教是要自己去付出,不是一味地求感应,如此所得的快乐,就是解脱烦恼。
在最需要的时刻,轻轻的一分爱,就有很大的安抚力量。
有智慧的感情,才能永远保持。
要耕耘心田先要付出爱,如同凿井,让内心深处那股清净的爱不断地涌现,就是一股清泉。
唯有真情、大爱之清流,才能淡化举世污秽之浊流。
孤僻、自闭的心灵,需要充分的爱来调和。
人都需要爱,这分「爱」,不是求别人来爱我们,而是要勉励自己去付出。
待人处事要用智慧来引导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任何话到心中都是圆的,而不是尖的,要能善解,才可以过得轻安自在。
逆境是增上缘,是修行的善知识。
借事练心是面对任何事物皆要磨得有耐心、毅力。
愈是能舍,愈能轻安自在。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即时付出心力,减轻他人的辛苦,利益他人,叫利行。
欲坚持自己的原则,就要有拒绝错误行为的勇气,否则只要将就一次,往后就会为强顺人情而变成没有原则。
人生最烦恼的是相互敌对,瞋火一烧,则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用温柔的心去爱孩子,也要用同样的心去爱老人。
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身口意,才是真正的修行。
所谓奉献,不是把多余的给人家,而是连自己不可或缺的部分都愿意付出,这才是真正的奉献。
爱别人之前必须先爱自己,安分守己,照顾好自己的心。
能干不如苦干,苦干不如明干--很明理地做事。
要以智慧面对生活,若钻牛角尖与人计较,人事就会变成是非。
信实诚正,是内心世界的修养;慈悲喜舍,是用在人间的方法。
真正的认错是真切地改过,否则就永远错下去了。
修行要照顾好自己的心,而不是靠别人一再叮咛、提醒。
想追求人生的真理,就要开启自性的智慧;要得智慧,必须先扫除烦恼。 若能培养慈悲心,对人对事就不会计较,自然就没有烦恼。
人生的陷阱莫过于欲,欲门一开,清净的心就被污染了。
能尊重所有的人,自然也得到人人的欢喜与敬重。
恶习累积恶业,修正习气要果决明快,如退仇敌。
修行是自己在修,做到谦让宽容受人爱敬,也是自己所得。
贪字不小心就写成了贫,贪心不足,心灵贫困的人生真是苦不堪言!
能达到忍而无忍的地步,才是真正的超脱。
执着行不通的路,就会陷入人事的烦恼而无法 解脱自在。
感性应 重于理性,因太过理性缺少感性,这种冷漠的人生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
感性与理性,在佛教中即是慈悲与智慧,二者不可偏废。
人若不懂得孝顺,做再多善事也不能算是好人。
单纯、平安就是幸福,人往往把单纯的事扭曲得复杂,如此,只是平添烦恼。
日常生活间,无一不是精进之时,勤行菩萨道,莫让心田空长杂草。
有互爱、有感恩的人生,就是可爱幸福的人生。
唯有无怨无悔,才能有持续精进的勇猛心。
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得少。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脚走好路
说人是非,伤人伤己,好话要多说,是非不要提
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
是非当教育,赞美当警惕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将嘲笑视同启发,把讽刺当作激励。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心美看什么都顺眼。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可能是自己。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尽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勿以善小而不为。
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
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造美满人生。
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生命的使用权。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
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做的。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去贪就简,可使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与解脱。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让父母安心的孩子才有福。
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温情。
人生多一份感恩,就多一份美化。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福、惜福。
受人滴水之恩,当须涌泉以报。
与朋友相处要多感恩、知足、善解、包容。
尘世里最珍贵的礼物是原谅。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多一次原谅别人就多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
有时当思无时苦,好天要积雨来粮。
犯错出忏悔心,才能清净无烦恼。
忏悔是心灵的告白,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的大扫除。
一个人不怕错,就怕不改过,改过并不难。
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己。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绩。
心中有爱﹑就不会有碍。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
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多一分踏实,少一分空虚。
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手要做好事,脚要走好路。
不怕一丈走不到,只怕寸步不移。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专心就是定。
君子为目标,小人为目地。
人生不一定球球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付出劳力服务,又服务的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我们要做好社会的环保,也要做好内心的环保。
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若是身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
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挂碍。
「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在今天该做的事上。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多一分对他人的疑虑,就少一份对自身的信心。
真正的实法,必合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
用毅力坚持过感恩的生活,生活的艰难反而成为人生的祝福。
福不是求来的,要真正去做,能帮助别人就是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