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许朱胜 (台湾IBM总经理)
如果培训计划是选择性的、浅而不深的,当人才流失时,公司一定会深陷困境。
信息市场诡谲多变,元老级的信息大厂纷纷力求转型,试图「由硬变软」地开拓信息服务的商机,对人才的要求与培训,也出现了新定义。
犹记得20年前自己刚进入IBM时,IBM在市场上一家独大,我根本不用学外头的东西,只要把IBM内部的东西学够,就能一招走江湖。现在可大不同,因特网如此盛行、PC也从无到有地愈变愈聪明,而软件方面又有像微软这样具影响力的公司,坦白讲,不懂外面的东西还真不行。
正因如此,IBM也改变了培养人才的方式。以一个系统工程师为例,过去在辅助客户建置系统硬件之余,还要求他懂得系统内部的软件运作,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才」。慢慢地,当我们必须开始了解、甚至引进外界的技术时,这样的全才训练就变得不切实际,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个人懂这么多。到最后,我们意识到,培训的方式与内容,势必要做切割。
尤其当公司规模这么大、产品如此多,而客户又在不同的产业时,要让员工尽速成长并施展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执行专业分工。正因如此,我们的训练方式,已从20年前的「全才」培养,转向今日的「专才」培养。
所谓专才培训,不是只有针对软件、硬件、服务等技术范畴,IBM还将人才培训划分为「管理」与「专业」两条途径。每一位员工进公司4、5年后,就会被要求根据兴趣,在两者取其一:不是成为单枪匹马的资深专业人,就是成为带领团队的主管。
甚至,在总经理室,我们也执行一种EA(Executive Assistant,经验传承)的训练模式,让潜力十足的future leader(未来领导人)及早进入公司核心,跟在总经理身旁做「一对一」的工作实习。
换句话说,每年我们会选出6位不同部门出身、公司资历不满4年、尚未当主管的同事,分别让他们跟随我身边两个月,实地从我参与的产品策略会议、业绩检讨、客户访谈、记者会等工作中学习。
无论是「各司所长」的培训或EA的经验传承计划,老实说,都是今天IBM不怕人才流失的最大筹码。就拿一、两年前网络工作热潮为例,几乎每一天都会听到有人离职,但我们却没有感到威胁,因为很快地,下面的人就能马上接手递补。这完全要归功于IBM长期以来落实的人才培训规划,让我们随时可以补上一个接班人。试想,如果当时我们的培训计划是选择性的、浅而不深的,我相信,当人才流失时,公司一定会深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