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很经典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同样,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没有梦想,世界将呈现怎样一种景象呢?不敢想。
从孩提时代起,每个人都有梦想,有的想当文学家,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飞行员,有的想当科学家。梦想没有高下之分,而且有梦的日子是快乐的,所以儿童便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子变得越来越实际,有的人要为柴米油盐发愁,有的要为房子票子操心,尤其是生儿育女以后,很多人便像田间的老牛一样被套上了重轭。梦?连想想这个字眼都觉得奢侈。只有个别人在午夜失眠的时候,脑海中可能会闪现出儿时梦想的一些片断,但时过境迁,他们已不再为梦激动,不再为无梦可惜。
无梦的日子,人们变得实际,甚至变得世俗。人成了物质主义者,衡量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志就是金钱。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谊没有了,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人文精神、真善美等价值观念提得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变为可资嘲笑的对象——人们会说一个真诚的人迂腐,一个善良的人懦弱,一个美好的事物孤芳自赏。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儿时的梦想一直未曾泯灭。那个梦想如悬在夜空的一盏明灯,引导他一站一站地往前赶;如深埋在心间的一粒种子,一直在渴盼着有一天能生根发芽;如一句偈语、一个暗示、一种宿命,催促他加快脚步,向梦想靠近、靠近……而正是这些人,这些不甘平庸、不知疲倦的追梦人,以他们的奋斗,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史。
有一个孩子在邻居家的碾坊里,看见大人正在用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配制了几种化学制品,叫一个佣工吃完后飞行。谁知这个佣工吃了药后几乎昏厥过去。但作为孩子的他认为佣工飞不起来是佣工的失败,不是他的失败。这个孩子就是爱迪生。他后来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电影、电车、蓄电池、打字机等等,一生共获专利1300多项,或说2000多项。谁能说这些伟大的发明和他儿时的梦想、儿时的好奇心没有关系呢?
我有一个老乡,一个20多岁的女孩,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初中毕业后,进城里饭店端盘子洗碗,经常被老板打得直哭。那时她就想将来有了钱一定要自己开一个饭馆。当她有了自己的饭馆,起早贪黑地买菜做菜,晚上临睡前数着大把的钞票时,她想: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从那一刻起,她拿起了笔,每天写到凌晨两三点,而5点时,她还要起床,骑自行车去集市买菜。后来,她的长篇小说出版了,她来到北京,进入鲁迅文学院,再后来同时受聘于几家报刊做主笔。在她看来,某个阶段的美好总会在持续一段之后变为平静,这恰恰是自我承认之后的不满和冷静,意识到了有新的美好需要我们去努力,于是我们一直都在往前走。她说:寻找的东西总是在前面。
“寻找的东西总是在前面”,她说得多好。人的一生会有一个大的梦想,而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会有一些小的梦想。随着一个个小小梦想的实现,你离大的梦想就会越来越近。歌德说:“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梦想成真,童年梦圆,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