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教学设想:
1、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2、用电子屏幕,实现较多文字内容的较快切换。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六方法”学习,当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文言文翻译的比较明确的要求和实用的技巧。
二、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奇,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错误有:①“解”和“杀”意义不同;②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③“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④“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⑤“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⑥“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⑦“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其中①②⑦为译得不确切、多余,③④⑤⑥译得不明白通顺。)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句子不通。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提出“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解释“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解释“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学习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教大家二招,就足够用了,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等我们分析完之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对付文言文翻译可能就更得心应手了
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留、删、换。>
1、留、删、换
(1)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先简单讲解“留”、“删”
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颛臾”,“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连衡”、“诸侯”等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中的“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个偏义复词,“来”没有必要译出。
<如果文言文翻译中只有这两种现象,那就很省事了,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就行了。可惜的是,能留和删的字词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换”。>
(2)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如:“学不可以已”中的“学”(学习)、“已”(停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背),“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高官厚禄)。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就实得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字字落实留删换”。>
简单重复这七个字的内容。<如果能够做到字字落实,那么我们就实现了文言翻译的第一个要求“信”。>
(3)实操巩固:翻译1、百姓莫不观者。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注意运用“留、删、换”
在屏幕上分析“留删换”的情况。
<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招,是不是有了这一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我们试着来翻译一下例题2中的第一句看看>
2、调、补、贯
叫学生翻译,自己分析。<在这个句子里我们会看到如果单单只是用“留删换”的话,可能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我们用第二招“文从句顺调补贯”>
(1)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注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然不考,但由于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所以在翻译句子中肯定会有所涉及,再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讲,你也许没有必要讲清楚这是哪一种句式,但却会要求你能“理解和翻译”的,所以“特殊句式”应该会在翻译中出现,只是考哪种句式,难度大小的问题罢了。>
如:“未之有也” (未曾有过这样的事),“申之以孝悌之义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等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补”字。>
(2)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如:蟹六(只)跪而二(只)螯 ;盖均(则)无贫,和(则)无寡,安(则)无倾 ;(有的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我们试着翻译下面句子看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
(3)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庖》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时,不大可能会遇到,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贯”。==
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贯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映出: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课堂练习
<根据上面的讲析,我们让翻译以下句子。>
1、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
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5、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为知己而死,提着剑离开了燕京。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8、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翔比谁更厉害?
五、总结全课:映板书-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话说回来,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和译成之后较对时。
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