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
湘版信息技术七册上册教案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 认识信息特征
                湘版信息技术七册上
教学目的:
1
、理解信息技术(IT)的含义,了解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
、理解当代信息技术的范围以及其意义。
3
、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影响,中学生如何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
学习重点:理解信息的特征、
学习难点: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影响,中学生如何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 
引入:
充满信息的时代
学习科学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提高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可以预言,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信息的世界,未来的时代是一个数字时代、信息时代,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作为21世纪的新人才,必须掌握信息技术。
(一)信息的含义(板书)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有价值的消息,信息是无所不在。
一、信息有内容:丰富多彩无所不包。
二、信息表现形式:文字、声音、气味、图像等。
三、信息的特征:广、新、快、有价值。
四、信息的重要性: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方便,人类社会离不开信息。(举例说明)经济发达的地方信息传递快,贫穷山区信息闭塞
()新授
同学们:我们刚刚相互认识,反映了那些信息?信息表现形式是什么?通过那些载体?信息有那些特征?怎样利用信息为学习,生活服务?
同学们:新书到手后,通读了一遍的请举手。
回答以下问题:
1)孙滨使用什么方法取得了胜利?
2)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3)信息表现的形式是什么?
4)孙膑以————和————假象迷惑对手,让对方误认为齐军士卒大量逃亡,不堪一击。
5)故事中的“炉灶”、“树”、“文字”、“火”起了什么作用。
分组探究:故事反映了信息的可伪性、依附性和传递性。
(探索与学习)了解人们过是怎样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可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作答,要求同学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以前与现在。
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处理
一、信息的收集:(以谈话为主)
1、收集信息的工具:
(1)人:眼睛、耳朵、鼻子、皮肤。
(2)动物:狗:用嗅觉,
(3)古代:望远镜、地震仪、语言、文字
一、     (4)现代:计算机、电视机、电台、电影、杂志报纸、音乐

(
)信息及信息社会的特点
1
、信息
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通过一定的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
想一想:
试举出生活中同一个信息的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信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事物的表征,但它并不是事物的本身。信息来源于事物,又必须依赖物质作为传播的载体。信息既与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科学劳动创造出来的知识资源,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无限开发性。人类劳动产生了信息,信息又促进了人类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信息。
2.时间时效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时间概念。信息也是如此,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大家都在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社会”,所谓“竞争”,说穿了也就是信息竞争。我们大家经常都在讲“竞争的社会,就是优胜劣汰”,所谓的“优胜劣汰”,说到底也就是信息被利用的效益(结果)。能利用信息则胜,没有利用信息必败。而这一切均需要有一定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3.存贮共享性   信息是事物的表象,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这就形成了可以存贮的基础。由于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存贮,就又形成了可以共享的基础。
4.加工传递性   信息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表征,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完全可以进行加工整理并传递的。因此,信息的加工传递特性是信息发挥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
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内容:①对信息的整理,即对信息进行认识分析、归纳综合、分类汇编。这就像配中药方剂一样,中药很多,根据需要可以配成许多处方;②对信息的转化,即将信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可以将某一信息转化成文字语言、图表图像、数据信号等。
5.亦真亦假性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事物变化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在产生、传播、加工、整理等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这也是难免的。因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去看,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失实的。
练习与思考
(1)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特征,收集相关的成语、故事、事例、并对它们加以说明。
(2)                   用你的语言说明信息的其他特征,并列举一两个事例。
(3)                   收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小结归纳竞赛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