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常用文档心得体会
加快教育观念转变 促进德育科学发展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加快教育观念转变 促进德育科学发展
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领袖人物论科学发展的材料,结合自己的工作,作了认真的思考,自己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我认为:
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总和。它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德育教育要求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教育内容。基于此我认为德育教育观念应实现如下四个转变:
一、由“大事”走向“小事”
德育教育内容,传统上似乎尽是些高、大、全的理论和人与事,把德育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灌输和说教固然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但如果把德育当成了简单的政治说教,道德教育内容如果与现实相隔太远,就会失去号召力,缺少亲和感,没有感染力,很难形成影响力,最终也必然忽视学生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
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一个多维立体的人。他的道德形象,是由一连串具体的小事情、小品质丰满起来的。李振华老师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心系老区、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是通过一件件可见可感的事情展示出来的。温家宝总理,心系灾区,关爱没钱治病的农村女孩,冰雪中看望受困群众,在看似平凡的道德选择中,营造出了一个大国总理的伟大形象。
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避免假大空,力求德育内容的细化、具体化,处理好“远与近”、“大与小”的关系。在德育中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既要突出主导性内容,实事求是地进行主体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道德理想,也要抓紧基础文明道德修养,从不随地吐痰、买饭不加塞儿到不乱扔纸屑、不大声喧哗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既有全面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又有主题教育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班班有特色,实现教育体系化、常态化、具体化。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德教育的成与败,往往体现在许多小事的处理上能否有效。
二、由共性走向个性 :
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准则,不仅适用于智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应该也同样适用于道德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行政班级的约束,教育大多采用集中统一和单调划一的管理及育人模式。在统一的层面上进行教学和管理,过分地强调共性制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使得学校德育难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开展工作。
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自身独特的心理状态。比如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品格基础不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时间必然就会有长短,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有差别。如果在德育管理和教学上,采用单一的形式、统一的标准,在这种始终强调共性的德育环境下,每个人的个性将如何发展呢?“因材施教”又从何谈起呢?因此,德育的创新,应该在“共性制约”与“个性释放”做文章,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全体学生发展负责、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
学校教育应该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方向的大前提下,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机制,尊重个性差异,保护学生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基础、不同时机选择不同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对学生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千娇百媚花满园,万紫千红展春天。
三、从“灌输”走向“引导”
传统的教育内容注重灌输,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断进行理论灌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效果也是有的,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内画教育内容的效果。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板着脸,让人敬而远之。
如果采取“导”的方式呢?寓言故事包含的哲理会让学生心灵震撼,活动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实践锻炼会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升华学生认识与体会,将道德教育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鲧以堵治水,水患不断;大禹以导治水,水随人愿滋润人间。
四、由他律走向自律
就普遍情况而言,我们学校德育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他律型德育方法。无论是学校、班主任还是学生干部的教育,无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还是传统道德教育内容落实。这种方法强调压制与管束,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教育实践,他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其实是一个受教育者逐步实现道德自律、自我控制的过程。他律作为一种外因或外部制约条件,只能起促进作用。道德修养目标的最终实现,靠的是学生主体的内敛与慎独。
吾善养浩然之气,君子慎其独也。
总之,新形势下,德育教育任重道远,全体老师只有把握好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准确分析当前的社会和教育形势,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和个人的教育魅力得到全面提高。
 

点此查阅更多教师用科学发展观的资料,学校用科学发展观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