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常用文档心得体会
优质课比赛感悟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参加优质课比赛的感悟
本学期十月份,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在——举行,我们市共有三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比赛,我荣幸的成为其中一员,最终我执教的四年级《四季更替》一课荣获了一等奖,应该说这个成绩的取得并不属于我个人,而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在此我向帮助过我的同事、教体局#老师、市教体局#老师,还有我的学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次活动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与成长,回头想想有许多感悟与收获,在此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我的第一点感受:现在的科学课,对老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过科学课的老师都知道,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它的外延相当广阔,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课堂调控能力、驾驭能力、应变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等基本能力之外,自己首先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能应对各类的问题,要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要求老师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教会学生探究首先自己要具备科学探究的素养。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具备筛选关键知识点的能力。
在教学中大家肯定都有体会,有许多内容光靠课本内的知识是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延伸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这就需要科学老师要具备筛选关键知识点的能力,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情况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合理生成探究活动内容,把课外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科学课程中。
刚开始确定这个课题时我想的非常简单,感觉这节课即有理论的讲解,又有实验的操作,而结论也非常明确易于总结,就毫不犹豫的报了这个课题。
但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在汇集知识、整合知识中我发现,《四季更替》最难之处在于这节课所涉及到的问题有许多对大人解释半天尚且不能理解,而让孩子去理解实在是勉为其难了。这个知识点在初中、高中都会讲到,而且都是难点课题。
单单就四季的划分这一概念上就不是只有单一的解释。有“天文的” “地理的”, “气象的”, “文化的”,等等不同的划分方式,而实际上四季更替所涉及到的地球公转轨道、太阳高度、日地距离、黄赤交角等等,问题那就更多了。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取点引导学生对四季更替的成因进行探究呢?
一开始,面对如此纷杂的知识点,我有些把握不准,到底该向孩子们讲到什么程度呢,几经思索,最终我理清了知识的关键脉络,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斜着身子,引起了太阳照射的变化,从而引起了温度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更替。
知识脉络理清了,下面就要进行课堂设计,做为一名科学教师更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的设计构思,否则就会被束缚手脚,无法突破。这是我的第二点体会。
众所周知,现在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成了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科学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更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而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更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的设计构思,否则就会被束缚手脚,无法突破。我在《四季更替》这节课初备时就感受很深。
认真的研读教参之后,根据教参的提示,最初我设计了两个大的环节,一是学生认识四季景象的不同,找了一段关于四季景象的视频给孩子们放了放,稍一总结,然后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做模拟公转的实验。上课时我观察到学生一脸迷茫,瞪着眼睛皱着眉头使劲听,尽管他们很努力,可是在模拟地球公转寻找四季成因的过程时,很难发现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更不易接受直射斜射对四季的成因有何影响,下课询问后发现,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依然是混沌不清,这也难怪他们,因为难以理解,教学变成满堂灌。因为照射角度变化学生没有认识,老师硬引、硬带勉强通过。
课下的反思使我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1.学生对地球上的四季现象是有丰富认知的。特别是四季中的气温变化的特点尤为了解。但是平时很少有同学会去关注四季的成因,缺乏这种对身边事物和现象原因的探究意识。即使根据自已的经验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判断也是不完善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2.“直射”“斜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要让学生认识因为阳光的直射、斜射,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难点。
3.在进行地球公转实验时,对实验的操作要求的控制将影响着实验中阳光直射点的变化,如果实验中地球转动的轨道、和地球倾斜的角度不控制好,阳光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对学生来说,做好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困难,而实验器材的精确度灵敏度就显的非常重要,必须要改进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上课时我忽视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包括他们那些错误的信息与概念,简单强硬地从我们所认知的一贯的角度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忽视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脱离孩子的年龄特点,当然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那么,《四季更替》这节课到底该怎么上呢?或者研究什么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做出几点调整:
一是确定了本节课的整体课堂结构,紧紧围绕四季更替的成因,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几个环节的探究过程,整堂课的脉络分明,目标明确。
二是在提出问题前尝试从孩子视角出发,从孩子生活体验入手,由“温度”开始,找出四季的明显不同——温度,然后再引导体会阳光照射的变化。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埋下伏笔,也可以说扫清路障。
三是改进实验器材,我用旋转的笔筒作为手电筒的支架,保证了手电筒可以灵活转动,使光照点保持平稳,用一个圆盘作为地球仪运转的轨道界线。
四是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确定为四个关键点,引导学生在这四个最具代表性的点上观察阳光的照射情况,并推测当时北半球的季节。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就可以得出结论阳光直射时是夏季,斜射时是冬季的结论,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我想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孩子们完整地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总之,此行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学科在小学教育中日益提升的地位,让我对科学课有了更加深刻认识,科学课堂是一门动中有静、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看似混乱的课堂实在蕴含者学生思维的涌动,在科学课堂上我们更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动手,开辟科学的新天地。我的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