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演讲发言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演讲发言稿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千百年来,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顾历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还在耳边回响,“俭,德之共也;侈,罪之大也。”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哲人先贤们用文学瑰宝告戒我们杜绝奢侈浪费,崇尚俭朴节约;再看今天,党中央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设立“全国低碳日”、开展“光盘行动”……社会各界正在用实际行动提倡节约,整治浪费。
根据学校党支部的统一部署,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教材《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这本书收录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切实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性,牢牢树立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以下就结合实际,谈谈体会。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一名党员教师,首先要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一个有良好师德的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用自己的信念、理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习书记的“提醒”深刻直白的告诫我们: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没有余地,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没有退路,要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国家如此,我们更应如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会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增强工作本领,坚持遵循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起好带头模范作用,将节约这个“传家宝”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根植于生,多措并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没有了学生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会始终根植于学生之中,用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小学是学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造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作为小学老师,我会牢牢抓住这个特点,在小学阶段就为每位同学种下节约的种子,让这种品质随着年龄的生长而愈发的郁郁葱葱。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其本质就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其反义词是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与节约相违背的现象——浪费,随处可见,“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不经意间我们就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个人在不经意间浪费点资源似乎没什么,但13亿人浪费的资源将对我国的资源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此时,教师就好似“星星之火”,需要高瞻远瞩、多措并举,根据时代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要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旗帜鲜明地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并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在学生中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价值观念。让 “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在学生间成燎原之势。
三、联系家长,社会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研究者以及成功家长的经验表明:孩子的成长虽然和社会、学校不可分,但家长的早期教育及细节影响仍然是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有利的助力。所以,家长不良或不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教养方式,也导致孩子养成贪婪、虚荣、挥霍、浪费等坏习性。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应该充分联系好家长,做到“三个坚持”:一是紧扣素质教育脉搏,坚持与家长合辙,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二是多干实事,坚持与家长合意,为了一切孩子;三是树立平民意识,坚持与学生、家长合群,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去。和家长一起将“五心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成长教育和生活态度的养成中去:“忠心对党、真心为民、清心律己、公心用权、用心干事。”
四、积羽沉舟,滴水成河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想“善小”就是节约的一小事,“恶小”就是浪费的点点滴滴。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需要在平时的小事和各种实践中养成。
积羽沉舟,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每个人都不注意节约资源,那么我们的资源储备将无法承载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舟;滴水成河,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真正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它所汇集的力量将不仅是我们国家走向未来的支撑,也是我们民族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馈赠。
总而言之,节约是与我们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珍惜资源,崇尚节约是你我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警醒自己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一人节约尽管贡献的是点点滴滴,但事实证明,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就能创造出大效益。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服务学生和家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一万个纲领不如一次行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节约永远没有休止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我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具体事作起,落实,落实,再落实。为推进社会主义节俭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多发一份光一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