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让百年老校吐新蕊
——以校本研训为抓手、促学校全面发展
科研兴校一直是时代永不褪色的主题,科学研究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它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助推器。而教师是教育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也是学校教育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第一教育资源。学校发展和品质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途径在于校本研训。
我校师资队伍呈“葫芦形”结构,富有经验而又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不多,而五年内的新教师有32人,占47.8%,并且新教师基本上都是非师范类的,对教育教学这块领域比较陌生,因此要加快新教师成长的步伐,实现他们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必须搭建一个让教师参与、展示的平台来历练他们,解决他们面对的困惑与困难。我校尝试通过引进专家、校际同伴互助、现场研究、实践反思等多种研训方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有效地整合校内外的培训资源,来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为广大教师创造合作研究的条件,以研带训,以研促教,走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之路,全面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一、注重“校本研训”五个性
1.针对性——以校为本,按需研训
(1)校本研训要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应把国家与地方政府有关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每一项政策、法令和工作指导思想、任务与要求,非常及时地传达给每一位教师,并与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如当前实施的课程教材改革方案,通过校本研训组织教师开展讨论,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使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2)校本研训要针对学校发展生成的问题。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大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小到课堂教学中的某项具体问题和方法。这些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可以说,校本研训就是最佳途径。学校针对本校发展中生成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把教师的问题带到培训课程中,创设特有的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实战训练为一体的培训场景,引导教师设计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案,真正实现学用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校本研训要针对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教师的个体差异是相当大的。教师学科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因此,他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也会存在不同的问题与差异。针对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指导教师制定体现自我个性化、独特的个人发展规划,创设助其自我反思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环境与条件,以解决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2.自主性——依托资源,主动发展
(1)学校自主制定和实施研训方案。在校本研训中,学校依据各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根据本校办学目标、教学改革的现实情况,自主选择确定校本研训的目标、内容、途径、组织形式等。
(2)学校自主挖掘和选择研训资源。学校自主地、灵活地选择符合教师各方面发展的兴趣与需要的研训资源。可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学校内部,积极挖掘和依靠自身的优势资源,把有经验和有特长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在校本研训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二是学校外部,即积极创设条件,利用专业机构或优质学校、教师资源,通过专家引领、校际联动等形式,使校本研训更具专业性。
3.灵活性——因地制宜,盘活资源
(1)内容设置的灵活性。在校本研训中,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灵活地设置为教师研训的内容。既可以是理论性的研训项目,也可以是技能性的研训项目;既可以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通用研训项目,也可以是课改中任务驱动的研训项目;既可以是反映学科新思想新方法的研训项目,也可以是实际生成问题的研训项目;既可以是职初教师的研训项目,也可以是骨干教师的研训项目等。内容设置的灵活性体现了“想当前教师所想,急当前教师所急”的精神,更有助于教师学以致用,提高研训的效益。
(2)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在校本研训中,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研训形式。研训形式既可以是合作学习,也可以是导师带教或个体的自主学习;既可以是听取专家的专题讲座,也可以是听取学校中教有所长、学有所长的教师的经验介绍;既可以是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也可以是参与教研组的专题研究活动;既可以是开展案例研究,也可以是组织教育教学实践,既可以是承担学校项目任务的派出培训,也可以是校际间的专题交流等等。校本研训形式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完成研训任务。
(3)对象组合的灵活性。在校本研训中,我校根据研训的内容与教师的需求,灵活地组织研训对象。研训对象既可以是按教师任教学科组合,也可以是按教师任教年级组合;既可以是按研究专题组合,也可以是按参与某项任务组合;既可以是按学校领导组合,也可以是教师的自由组合。不同教学个性、教学特色、教龄段、年龄段、教学资历的教师,都可以灵活地组合在一起。研训对象的灵活组合,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互帮互学互教,更有利于提高研训效益,形成一个能够在合作中自主学习的教师群体。
(4)时空安排的灵活性。在校本研训中,学校和教师根据研训内容和教育教学实际灵活地安排研训的时间与场所。既可以是工作时间,也可以是业余时间;既可以是现场研训,也可以是网络研训;既可以是学期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是寒暑假;既可以是预设性的固定时间,也可以是生成性的不固定时间;研训的时间可以有长有短。研训可以放在课堂上,也可以放在教研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研训的时空不是随意的,根据研训的专题及其特点灵活安排,使各种研训内容与资源恰到好处地协调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压力,提高研训的效果。
4.系统性——多维立体,全力推进
(1)建立纵向的管理系统。校本研训需要学校领导统筹管理与安排,需要从校长到分管领导,再到部门、教师,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管理系统。学校有教师研训的发展规划,每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有重点研训目标与指导思想;要有研训项目的具体导向;学校再有专项的研训计划,具体落实教师研训的重点工作;再有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性的研训方案,把研训任务落实到人。
(2)建立横向的协同系统。在校本研训中,建立平等互助的协同系统,在校际之间的协同与联动中,既要充分利用优质学校的优势资源,又要充分发挥校内的自身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研训协作系统。
(3)建立网状的整合系统。校本研训是一个网状的整合系统,它涉及到学校的管理系统和执行系统,涉及学校内部系统和学校外部系统。我校建立多位立体式的整合研训系统。如从研训管理的角度,形成“上通下达,横向协同”的整合管理系统;从研训资源的角度,形成区内外、校内外“多元开放,优势互补”的整合资源系统;从研训内容的角度,形成教研、德研、科研等“多位一体,自主融合”的整合内容体系;从研训形式的角度,形成“灵活多样,主动参与”的整合形式体系等等。
二、拓宽“校本研训”的多元视角
1、“校本研训”资源的多元
校本研训的有效实施需要资源的保障,利用优质学校的管理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研训宝贵资源等。因此,针对本校教师发展,充分挖掘、分析、利用这些优质的资源,建立资源联盟体。如学习优质学校教师研训的管理与实施,学习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学习优质学校先进的课程理念与方法,把他们优质的资源通过校本研训移植到本校,从而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除了优质学校的资源外,我们还以开放的视野,结合本校的条件,积极拓展各种研训资源,有校内外的和区内外的资源;有专家和优秀教师的资源;有现场实地和媒体书面的资源;有课程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资源等等。这些立体多元的资源,是教师研训营养丰富的“大餐”,学校要善于选择与利用,从而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
2、“校本研训”内容的多元
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以及研训资源的可行性,构建多元的研训内容体系,以满足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特色需要等。从层次上分,有校级、区级、市级、乃至国家级和出国研训;从类型上分,有普及性的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学术性的专题报告、层次性的带教进修、参与性的专题研讨、互动性的交流学习等;从领域来分,有教育科研培训、教育技术研训、教育教学学科研训、班主任和德育培训等。多元的校本研训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研训平台,既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普适性的研训内容,又有拓展教师自主、多元发展的研训内容。
3、“校本研训”方式的多元
随着教师培训需求的多元化,教师研训方式也相应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教师研训克服了形式化、单一化,探索符合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研训方式,从而激活教师研训的内动力。如集体研训与个别化研训方式相结合;讲授式与参与式研训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研训相结合;预设性与生成性研训相结合;专家引领式与同伴互助式研训相结合;学校研训和教师自主研训相结合等等。
4、“校本研训”评价的多元
评价在校本研训同样需要发挥引领与导向、督促与调整、诊断与激励的多元功能。首先,校本研训的评价为不同阶段的教师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而主动研训提供积极的导向,如对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能引领职初教师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方面主动参与研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以评价监控校本研训过程性、阶段性的质效,不断地反思、总结研训的经验与不足,并根据教师的动态需要不断地调整、优化研训的内容与方式。其三,评价在校本研训中发挥激励的功能,对参加研训态度积极、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以一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以激发教师自我发展、主动研训的热情与激情。校本研训中的评价,还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教师的自我评价、组室的同伴评价、专家评价以及组织、管理者等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包括教师研训的专业态度与思想、专业技能与能力、专业成果成效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口头交流式评价、材料信息采集式评价、现场展示观摩式评价、典型案例式评价、经验总结式评价等等。
三、提炼“校本研训”新模式
(一)优化学校传统的研训模式
1、重专业引领式研训
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有深入和广泛两个方面的拓展趋势,他们迫切需要专家以及优秀教师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培训与指导,进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不管学校教师去优质学校上门听课、听报告、跟岗学习取经,还是优秀教师“下水”参与研训活动,都给予专业的支持,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经验通过研训传播、辐射于本校教师,有效正面影响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优质学校专家教师的专业引领,有定期与不定期的互动,如除了专题经验报告、跟岗听课学习、现场听课指导、介入式教研等外,还可以是利用网络途径的生成性的互动研讨,这些都为校本研训提供了专业支持与保障。
2、重实践反思式研训
研训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效。因此,它绝不是听几场专题报告、听几堂优质课、搞几次研讨的事情,它必须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场,它必须是教师将教育教学理念由内而外的行动研究,即实践反思式的研训,如在集体备课中磨课。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通过集体研讨、添加内容、弥补不足、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智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质量。又如在同课异构中优化,学校确定某个年级的授课内容,所在的平行班教师独立设计,依次上课,展示教师最优的教学设计,在组织教师听课后,对比分析评议,让授课教师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二)创新“校本研训”形式,提高研训效率
1、推行“菜单式”校本培训:培训前提供主题“菜单”,供参训教师“点菜”。让教科研人员和专家讲教师想听的、需要指点的、喜闻乐见的、最为关注的。第二,培训中改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直击心灵的对话既解答了教师的疑惑,又激发了参与者的激情,唤起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第三,倡导教师的自主培训。我们认为,教师培训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教师自主学习。因此,学校开展的各类培训都体现了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
2、“优秀课例”校本研训:围绕收集来的校内外“优秀课例”而进行的一系列让教师群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高专业水平的校本研修活动,尤其是让青年教师在优秀教师经验的高起点平台上发展,从而大大缩短他们的成长周期。
3、“常驻听课团”校本研训:由优秀学校专家团队、学校分管校长、教务处分管领导、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组建而成一个听课小团体,以听随堂课为主,深入了解教师常态课的教学现状,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反馈建议,从而帮助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4、“相约课堂”校本研训:每月安排一天,全体行政领导深入课堂,听一节课,然后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和执教教师本人以及所在的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一起对于这堂课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讨论、研究。
5、“共同体教研”校本研训:执教者为学校骨干教师,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到一节课的听课评课中,“共同体教研”不仅为学校骨干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还让各科教师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获得了“触类旁通”的机会,提升了教师观课、评课的水平。
6、“专家牵手”校本研训:是指学校创设“请进来”的机会,让教师与专家名师进行互动对话。
7、“头脑风暴”校本研训:同一备课组内的教师就某一个内容,进行学习、思考、交流、研讨,进行智慧碰撞,最终“碰”出一个共同的智慧结晶——教学方案,或者解决某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等。
8、“师徒带教”校本研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脱颖而出。这样的校本研训,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集体备课的过程更加实在了,教研课的指向更加明确了,研讨活动的气氛更加热烈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把握教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9、“沙龙式”校本研训: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大多数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这块领域比较陌生,开展科研沙龙是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沙龙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历练舞台,他们在沙龙中获取信息,在沙龙中各自的研究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沙龙形式主要是学习互动式、现场反思式、经验互享式、参与体验式、主题论坛式。每一次科研沙龙都是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根据教师需求确定沙龙内容,注重循序渐进、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改变“校本研训”方式,激活教研生命力
1、“聚焦问题”的学科研训
以往教研活动只是听课、评课,为了保证每次教研都有效,在学期初组织主题式教研活动,通过专家讲学、校级专题教学观摩等活动,及时探讨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集思广益,共商对策,指导实践。学期教研主题确定之后,理论和业务学习都围绕专题结合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研究活动。例如:语文教研组,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对解读文章、作文指导能力比较欠缺,开展文章诵读、作文点评等一系列研训,以提高语文教师的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指导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又如:英语教研组,根据区教研精神,开展英语教学中文本再构、单元整体设计、英语基本功培训与评比展示等实践活动,还邀请优秀学校教导与师傅对所备的课进行指导修改,让教师在活动中提高英语素养、解读教材与整合教材的能力。又如:数学教学组,加强了如何有效上好课数学课的研讨。还在多次组织学生计算能力竞赛活动中探讨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切入实际”的班主任研训
我校班主任共有23位,其中22位是由职初教师担任,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准研究的视角,把握好研究的方向,针对我校职初班主任的需求,以及我校的校情,有步骤、有计划,有目标制定适合我校班主任成长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遵循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六个方面进行展开的。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信念;专业伦理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专业智慧。根据这六个专业性我们研究培训了师德人文素养、教育理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科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艺术与自主发展八个方面。并且把校本培训方案细化为四个阶段培训计划,每一阶段培训都有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反思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训反馈、注重培训实效、注重培训的时间节点。把培训活动落实到每个月、落实到每个部门、条线。在培训的内容上,不仅关注培养职初班主任的学习力更关注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四个阶段培训做到有层次性、序列性与递进性。
3、“提升素养”的专题研训
立足我校青年教师真实教育教学状态,以科研沙龙为载体,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通过“抓培训学习,抓课题研究,抓课堂教学实践,抓科研成果展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沙龙形式主要是学习互动式:对于已经结题的课题,让课题负责人介绍经验,如何做课题,运用了哪些研究策略等,使青年教师在其过程中感悟、领会研究课题的魅力。现场反思式:我校已经形成惯例,对于立项课题要进行成果展示课的研讨,让青年教师针对所听的课,结合课题进行评课,他们在评课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反思。经验互享式:经验是最好的真理,在沙龙活动中,结合讲座撰写案例或教育教学小故事进行交流分享、汲取智慧。参与体验式: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在第六次沙龙主题是《调查问卷法》,主要讲了问卷调查的基本格式,问卷调查的重要性及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在活动过后让教师积极参与,进行统一命题,从上交的问卷设计看,格式更规范了,设计的问题具体有针对性。主题论坛式。每一次活动都有主题,例如:首次主题是《教育科研的魅力》;针对青年教师大多数担任班主任,与孩子、家长沟通方面比较欠缺,讲了主题为《班主任的谈话艺术》让他们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每一次沙龙活动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根据青年教师需求确定沙龙内容,注重循序渐进、针对性与实效性。沙龙活动还结合区级课题申报、中期交流、结题活动等,对青年教师指导如何申报课题、如何选题,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规范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一次次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反思与提高的实效性,真正让青年教师在科研沙龙中有收获。
四、校本研训的成效
1、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研训中教师形成了主动专业自觉。如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在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不断积累、整理、反思中形成新的教学观念。善于捕捉教育教学中问题、并通过加以分析、改进,专业自觉行为不断得到优化。学校将制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发展的一些问题列为“专题研训”的主题。按照“学习理论——研讨方法——实践应用”的思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实践应用,助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研训过程中,不断提升科研素养,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
2、推进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通过校本研训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研究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研训更加关注教师对教书、育人相互渗透能力的培养,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素质教育下教学出发点把握能力的培养,对科研与学科教学结合能力的培养,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使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3、激发了教师参与研训的热情
校本研训的内容正是源自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来自教师实际需求,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学校发展问题,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研训的积极性和热情。与以前的学校苦心安排、教师敷衍应付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老师们兴趣有了,动力足了,都能积极地参与研训活动,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一起讨论,商讨解决办法。埋怨少了,理解多了。教师参与研训的意识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外部控制驱动转为内在积极自觉。思维活了,点子多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拘一格的形式的校本研训促使中老年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改理念,推动他们不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不驻守在以往的老经验中;青年教师在研训中更如鱼得水,积极参与踊跃展示。很多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学手段、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在发生根本变化,表现为一是教师的内涵在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二是教学的模式在转变: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三是教学的思维在转变:由有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4、调动了教师学习实践的主动性
在校本研训中,教师不仅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活动中,我校老师“逼”自己磨“三把剑”,一是勤读教育论著。阅读了大量的各类书籍,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二是勤听名师授课。每走进名师的课堂,倾听名师的指导,除了感叹于他们臻于化境的教学艺术、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根植教育沃土的痴心情怀,更浮现的是要“向他们看齐”的强烈欲望。三是勤写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写了大量教学随笔、论文、案例、反思等,现在已经汇编结集。这些沉甸甸的收获都证明了我校老师参与校本研训的成绩。“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我校教师的共识。
总之,我校开展校本研训的实践研究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效。成绩略。。。
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坚守“校本研训”这一平台,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学习型、研究型的中青年教师为目标。因此校本研训真正成为服务我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催生教师职业生涯的梦想与未来的有效载体。在今后我们将继续铸强校本研训内涵,实现学校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