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歌唱教学,不知道大家都有怎样的看法,也许我们传统的认识就是“教幼儿学会一首歌曲”。那么对于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活动,相信大家也会有很多有效的方法。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歌唱教学也可以完全不用教怎么唱,而只是在快乐有趣的经验还原过程中就让幼儿自然地学会歌曲。
那么此次在大班歌唱活动《五只小青蛙》中,我就尝试采用了经验还原幼儿园音乐教学法,以身体动作还原的方式,让幼儿在动动、做做中自然地学会歌曲。经验还原幼儿园音乐教学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王秀萍老师创立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它是汲取“审美”与“反思性实践”两种世界音乐教育范式的精华,并使之与中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本土化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经验还原是指把种族经验的形式的学科知识转换为能引起幼儿冲动和兴趣的一种活动状态。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就是指将充满音乐元素特性的音乐作品转换为能引起幼儿本能冲动的潜在内容与动作,即为音乐符号寻找参照物。幼儿园比较常用的还原方式有身体动作还原、图谱还原、传统游戏还原、节奏基石还原等。
音乐作品还原策略的选择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特点,歌曲《五只小青蛙》节奏鲜明,歌词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描述的是五只小青蛙站在池塘边抓虫子做美餐,后来一只一只跳进池塘,直至所有的青蛙都回家找妈妈的故事。虽然歌曲比较长,是五段体结构,但是每段歌词除了在青蛙的数量上有所改变之外,其余都是重复的,大班幼儿在理解和学唱都比较容易。但是五段体并且内容重复的歌曲,如果反复哼唱,很容易让幼儿感觉枯燥乏味。好在歌曲节奏感明显,歌词极富动感,易于表演,因此采用动作还原的模式,将歌曲以动作的形式呈现,从演绎动作到默会歌词、理解歌曲,让幼儿在自然快乐的还原过程中感知旋律,舞出节奏,放声歌唱,感受情趣,体验快乐。
音乐作品还原策略的完成是教学设计的基石部分。对音乐作品进行动作还原的过程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之所以没有让幼儿在倾听歌曲之后自己创编动作对音乐作品进行律动还原,是因为歌曲的律动还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歌表演,律动还原是有音乐规定性的,每一个身体动作的设计必须与音乐作品本身的特征,要切合音乐作品的风格、节奏、内容等。比如在五只小青蛙的动作设计中,第二小节,站在池塘边,设计的动作是双手臂弯曲交叉放在肩上,身体两拍一次左右摇晃,而不是双手放在肩上不动。在“姆,啧啧啧”的地方也是按歌曲的节奏来设计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动作设计不仅仅是模拟歌词内容,更重要的是以动作带动幼儿感知节奏、感受旋律,从而自然学会歌曲、放声歌唱。
完成了音乐作品的动作还原之后,要将此分步骤带任务地呈现给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每一次示范都是有目的的,精心设计的,都力求能为后面的活动提供支撑与铺垫。从第一次示范主要是让幼儿理解歌词,因此是清唱的,第二次示范让幼儿学习歌曲动作,再到第三次示范抽出难点动作进行讲解,到最后的完整表演,紧扣目标,层层递进。并且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且有侧重点,第二次示范,要求幼儿重点关注“小青蛙在抓虫子、做美餐的时候做了什么动作?”第三次示范则在第二次示范形成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还原其它动作。而在完整演绎歌曲时,每一次也都是有递进的,第一次师幼完整演绎歌曲,在这个环节中仍然是以教师是为主导,教师带领幼儿将歌曲动作完整的还原一遍,而幼儿主要是跟学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难点,而在面向观众表演时,教师则有意识地逐步隐退,只在幼儿有困难时提供帮助,而到了最后的游戏表演环节,则完全是以幼儿为主导。通过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组织策略,有效地实现了动作的感知到内化,并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学会了演唱歌曲并进行创造性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