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元和8元
——角色游戏观察案例
背景:
随着《在动物园里》主题的开展,孩子们对动物的兴趣愈加浓烈,在我们班的“香香点心店”里,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制作小动物的模具,孩子们可以利用这些模具把橡皮泥制作成各种动物饼干来吸引小客人。小客人同样对于这些新奇的小点心抱有极大的兴趣。可饼干究竟该卖多少钱呢?一场80元与8元之间的争执由此展开……
实录:
蔡宇豪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爸爸发现“香香点心店”里推出了新品种的饼干,于是兴致勃勃地从银行里取了钱打算去购买。唐佳妮是香香点心店的服务员,在听到小客人的声音后非常有礼貌地说:“你好!请问你需要买什么呀?”
豪豪:“我想要买四块这种新口味的小羊饼干。”
妮妮忙活了一阵之后将“新鲜” 的饼干递给豪豪,豪豪马上问道“多少钱?”
妮妮犹豫了下回答:“ 80块!”
豪豪一听急了:“怎么那么贵的啦!不行!”。
“行的,我说80块就80块,我是餐厅的服务员。”妮妮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不行不行,太贵了!”“行的,就是80块。”……
“你个臭豪豪……”……
孩子间开始出现了相互抱怨的非角色的语言。
教师介入:
我以顾客身份介入游戏,“我也想买这种小羊饼干,可以吗?”
“可以,请问你要几块呢?”妮妮不再理会豪豪,转而来招待我这位新顾客。
“我也要四块,和刚才那位顾客一样。请问需要多少钱呢?”
“嗯……8块钱。”妮妮思考了下回答。
“8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跟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8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
“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刚才涨价了。”“怎么会突然涨价的呢?”我追问道。
妮妮有点语塞地说:“嗯……就是因为……那个……东西都贵了。”看来服务员是理由充分,我便开始和豪豪沟通:“爸爸,你这个饼干是给谁吃的呀?”
“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的,还有妈妈、爷爷和奶奶一人一块。”
“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我努力调整豪豪的心情,“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饼干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她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
豪豪认同了我的说法:“我是买给我家的宝宝吃的,你可以便宜一点吗?”
服务员看看爸爸,再看看我,略有不情愿地说:“好吧,就给你便宜一点吧,8块!”这时豪豪脸上露出了笑容,马上付钱买了东西走了。
游戏交流:
游戏当下的矛盾是解决了,但是服务员最终还是感到有些不满的,可能她并没有完全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法。
我在游戏的交流分享时将问题重新抛出,利用集体的经验先来判断“80元是否贵了?”小羊饼干应该卖多少钱?经过大家的讨论商议,我们一起为新产品定了一个合适的价格:小羊饼干2元/块。
反思: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时往往会随意开价,把价钱定得很高。那么当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价值判断出现分歧时,教师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尊重幼儿的经验,不将孩子禁锢在成人的思想之中呢?
一、教师应善于观察及捕捉幼儿游戏中的信息。
教师应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因为这些行为、问题都有它的原因,我们不仅应关注幼儿的游戏行为,更应关注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如在这一案例中,当孩子出现非角色的抱怨语言时,教师除了要关注这些非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外,还要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语言。只有知道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价值判断出现分歧而导致沟通交流出现问题时,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采用适宜的时机与方法介入幼儿的游戏。
教师在敏锐地关注到幼儿的问题后,就要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法介入游戏。在这个案例中,我在幼儿因价值判断而产生分歧,出现非角色的抱怨语言时,适时地以另一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用正面的语言进行引导,如“8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跟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8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饼干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她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引导孩子重新回到角色中来,并尝试以积极地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师应根据游戏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讲评。
讲评是为了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有益于游戏地顺利开展。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一次讲评不宜太多,而应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区域进行重点的讲评。如在这一案例中,我就重点和孩子们交流了“80元和8元?”这一问题。通过集体的经验来判断、解决这一游戏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而我在聆听了其他幼儿的回答,了解了班内大部分幼儿的价值判断后,和孩子们共同制定出的价格,是真正的游戏价值,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