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生物八年级生物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案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学习目标:
1、 能说出细菌和真菌的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1、说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方法及分布的特点。
      2、知道如何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2、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的一般条件
难点:小组合作制定探究方案
三、学习过程:
(一)情节导入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了解细菌或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 阅读课本P68第二自然段了解和归纳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①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         ②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              后就可以使用了。③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的过程。④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适宜培养物生长的       下进行培养。
2、 思考:(1)食物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长霉还是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长霉?
        (2)食物在冬天容易变质还是在夏天容易变质?
        (3)洗净的碗容易长霉还是未洗净的碗容易长霉?
根据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试着推测一下细菌和真菌生存的一般条件是什么?(要求小组进行讨论解决)
 
3、拓展应用:
(1)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和鞋就容易长霉,这是为什么?
 
(2)护士在给病人注射前,总是先用酒精棉球将注射的部位擦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这个过程相当与我们培养细菌时的           过程。
学习任务二:
观察和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1、 阅读课本P67第二自然段,知道什么是菌落并完成下列填空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       
2、 在看书的基础上,观察老师出示的菌落的图片并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不同。完成下列内容填写:
细菌的菌落比较     ,不与培养基结合,大多数表面        。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    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                   ,有的表面还能呈现  
     、               不同的       的颜色。因此从菌落的               
可以大致的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拓展应用:
某同学发现家里储存的橘子长毛了,而且是青绿色的。他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出该“毛”属于(  
A、霉菌     B、大肠杆菌      C、乳酸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学习任务三:
思考:
水里有没有细菌和真菌?土壤里?人体或动物体?空气中?树上?
讨论并归纳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特点?(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拓展应用:(根据多媒体出示的问题进行讨论)
 
归纳:
学习任务四: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 设计探究的方案(我们设置的是对照实验,注意对照实验中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材料用具: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
标签纸、放大镜(根据自己组要探究的场所选择材料用具)
1)       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3)       制定并实施计划
具体步骤:
①分组:我们组先分别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    组,实验日期       ,编号    号和       号,并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面。
②接种:我们选定的环境是       来采集细菌和真菌。具体步骤如下:
 
  
 
 
 
③将接种好的培养皿与未打开的培养皿放到       的环境培养。
④观察
⑤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2、小组交流本组制定的方案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同学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