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设计(第1课时)
课后反思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处理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知识入手,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该课为学生构建了一种愉悦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条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并设置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在交流和合作中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多种能力.
2,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根据这样的精神和要求来设计本节教学过程,使本节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由于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浓度大和小的生活体验,先通过演示实验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通过演示,观察和探究活动得出结论.这样既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探究.例如:组织学生交流课前进行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的结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整体效果
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了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感受到,学生和我一样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完一堂课的.
从教学效果看,该课较好地完成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但是,如果能更多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对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类似的生物学现象(如:用肥过多,浇水过多,过频引起的作物萎蔫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1)在引导探究之前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溶液"和"浓度"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感到学生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尽管心里明白,但总是不知如何表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溶液"和"浓度"等相关的知识.
(2)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简单的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对课前的实验进行再设计,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且能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小孩拔河"的演示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从学生观看动画的表情,及回答问题的自信和肯定程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想他们能长久地记住这个动画和这部分知识.
(4)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使教师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三,不足
当然,这节教学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缺乏对动态教学过程的关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不可对课堂有太强的答案预期和预设性.但本节课有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仍对学生可能的表现形成预设,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一定影响.又如,传统思想的痕迹还在.这节课虽然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但有的环节仍折射出"教师至高无上,忽视学生主动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顽固存在".再如,在大班额教学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