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蜡烛及其燃烧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做实验来解决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其次,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学生有所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复杂。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习,对化学充满好奇,对化学实验也充满了兴趣。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遇到的第一个实验,实验本身并不难,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学习如何观察实验,如何进行分析总结。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四人一小组通过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研究,互相学习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实现了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向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认识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时的现象,并知道蜡烛燃烧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和探究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提出问题——通过我国四大发明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的意义。接着通过一组漂亮的蜡烛图片直入学习的主题,教师记录下学生所提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实验探究——根据学生的问题,由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来找到答案。小组四个成员各负其责,将实验中的现象及时记录并汇报交流,对于实验失败的原因也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个过程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
汇报交流——做完实验后,各小组将各自记录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有效的相互学习方式,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同样,要让学生形成做完实验后一定要记录真实的实验现象并要进行归纳小结,不能仅仅是看看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学习反馈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如果采用做习题来进行反馈,效果不够好。因此,我采用的方法是做一个镁带燃烧的实验让学生来回答所看到的现象,整节课显得就比较连贯,效果也很好。最后介绍了两位著名的化学
本节课采用模块化的结构,以六个模块构成整体,逐层深入展开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训练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四、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展示四大发明图片 展示古代的一些化学器具(见课件) 展示一些蜡烛的图片 |
回答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讨论,了解化学史 观看图片并说出对蜡烛有哪些认识?(多角度) 学生提出自己对蜡烛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将问题归纳 |
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知识面 |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实验,进行四人角色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时间和噪声控制、一人负责发言、一人操作实验。 |
分小组完整的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发现。让学生点燃蜡烛,观察火焰,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火焰温度的高低。 |
对初次合作学习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适应合作学习的角色扮演。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3、根据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实验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引导学生改进实验。 |
学生实验 |
|
4、蜡烛熄灭后有什么现象?猜测一下白烟可能是什么?点燃白烟的现象会是什么? |
互相交流进行猜测并通过实验验证。 |
引导学生不迷信于教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学会用眼观察、动脑分析、动手验证。 |
5、小结 如何填写探究活动的报告呢? 做实验应掌握哪些观察实验的要素呢? 做实验应掌握哪些观察实验的要素呢? |
学生思考归纳 学生小组讨论,做出总结。 学生小组讨论,做出总结。 |
使学生懂得做实验不仅仅在于做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也同样重要。 培养学生的表达及总结归纳能力 |
6、点燃蜡烛和镁带 |
观察镁带燃烧的现象 对比蜡烛,说出异同点。 |
当堂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
7、结合课件讲述中外化学家的小故事 |
|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感知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
教后反思:
1、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一般由4人组成,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实现了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向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教师让学生真正通过实验进行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并对物质探究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的科学认识方法。
3、充分利用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具有方便、精确、细微化等优势,解决传统实验技术方法无法进行的或无法显示的实验或无法处理数据的实验,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资源价值,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使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提高了演示实验效果和水平,为化学实验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运用数据采集技术不仅是改进教学的手段,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扩展了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的空间。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化学教学模式变革,为培养信息时代的接班人开辟了新的途径。
4、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点评: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燕宁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活动与探究”栏目,因此设计好本节课对学生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填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2004年9月的南京市初三新课程研究课,通过三年的再实践,我们可以从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对它再次进行理性分析。
一.让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调整和舍弃之中。。。。。。本节课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学生想探究的多种问题,如:蜡烛为什么可以燃烧?棉线的作用是什么?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蜡烛熄灭的瞬间看到的白烟是什么?为什么外焰最热?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并记录研究的经过和得出的结论。整个过程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摈弃了虚假作秀。
二.突出展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方式
本节课组织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角色分工,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让学生在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的合作交流中,超越自己的认识。合作讨论后小组代表的发言让小组成员均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应该说“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中检验与自己相左的观念,学到新东西,得到新的启发。整个课堂呈现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和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较好,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师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徐老师在引课中展示了四大发明图片和一系列精美的蜡烛图片,结束前通过课件介绍了中外化学家的小故事,并从中概括出富有哲理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教学过程中教师板书条理清楚、语言表达清晰,及时给学生以引导和激励,课堂教学组织有序,教学过程流畅。整节课中教师的讲授、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互评相结合。这些都具体体现了教师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为上好一节好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