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化学初中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案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
投影仪、注射器、滴定管、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品红。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
[投影](1)七岁的女儿问我,雨是怎么形成的?(光照射水面,形成了水气,又形成云,云里的水滴当云托不住时,水滴就会落下来,这就形成了雨。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阵雨)天离我们那么高,那么远,水既没腿,又没脚,更没翅膀,怎么就跑到天上去了呢? 其实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值得大家思考,如: (2)为什么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闻到花香呢?
(3)在加油站附近能闻到什么气味?
(4)马路上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块?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
(引入新课)
(讲述)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许多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我相信大家学完这个课题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等。可是,水中有水分子,我们有肉眼观察到了吗?
(板书)一、分子的存在及其性质
[讲述]粒子用肉眼看不见,但通过先进的仪器,我们能清楚地见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如这是在扫描遂道显微镜下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这是通过移走硅原子形成的文字。
(投影)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你知道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1.67×1021这个数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呢。
(归纳)1、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且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过渡]分子还有什么性质呢?
[活动与探究1] 氨分子的扩散运动
结论:1、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板书]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投影]二氧化碳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运动
[提问]举出现实生活中能体现分子运动的例子或诗句 。
[活动与探究2]把少量品红分别加到冷水和热水中
(投影解释)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物质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同样,通风的地方衣服容易干,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风力有关。
[归纳]温度越高,风力越大,分子运动得越快。
过渡:1+1等于多少?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个小实验。
[活动与探究3]将20ml黄豆和20ml芝麻混合,观察现象。
结果总体积小于40ml,为什么?它们之间有间隔。
[活动与探究4]用酸式滴定管做实验。5ml酒精和5ml水混合的结果
[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活动与探究5]把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
讲解: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
[活动与探究6]学生上讲台用分别吸入相同体积的空气和水的注射器推,哪个较容易。
[投影结论]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大;液态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居中;固态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小。
[反思与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由学生叙述,老师播放幻灯片。
练习]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当糖块完全溶解后,液面比刚开始加入时的液面升高还是降低?此现象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