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通过实验 获取信息 活动一]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1向一瓶CO2气体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CO2气体中;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氧气体中;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一瓶氧气体中。 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思考气体的性质,得出信息结论,完成填写学案[活动一]。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教师应以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为主,多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为后面的实验探究作好铺垫通过同组相互配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搭建相关信息的平台。 问题质疑 1.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它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自然资源。你知道空气中都含有那些气体吗? 踊跃发言: 实验验证或列举生活实例证明空气 的存在。 从简单的问题着手,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2.“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深入思考,导入新课。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请根据生物学常识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讨论交流,做出猜想,设计探究思路 明确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建立学科综合的意识。 收集气体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收集吸入的空气及呼出的气体,并进行操作上的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A、B),再收集两瓶空气(a、b)。做好编号。 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标记,体现严谨的实验作风。 活动探究 现象分析 获得结论 活动二] 1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CO2气体含量的不同?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不同? 3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不同? 1分别滴加澄清的石灰水,振荡。通过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判断O2含量的大小。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深入空气和呼 出的气体中,通过观察木条燃烧程度的不同,判断氧气含量的大小。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通过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判断水蒸气的含量大小。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完成学案[活动二] 顺利地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展示交流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你能得出哪些初步结论? 交流各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交流讨论的艺术,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评价整合 1.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 实验可能出现,如: (1)A瓶内无浑浊现象出现的分析 (2)对燃着的木条不是同时伸入两个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偏差,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单? (3)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能得出类似结论。 对异常现象及观点的分析,重在突破本次探究的难点,结合生理过程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又吹出来的空气。体会平时的生活常识(如冬天嘴中冒出的白色气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课外延伸 提出一些生活中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如:1.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容易存有CO2,为了人的安全,你怎样试验后,才能进入呢? 2.食品“可比克”的包装袋总是鼓鼓的,看上去像个小枕头,充入了哪种气体呢?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拓展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懂得学习的最终目的。 布置作用 .给三瓶无色气体贴上标签: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为分析我市“人民广场”的空气质量,现需一瓶人民广场的空气,请你用简单合理的方法来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