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音乐高中音乐
教我如何不想他教案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背景和曲作者。
分析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和声曲式和思想内涵。
初步演唱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发音发声技巧,运用正确的发声位置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2.掌握该曲的重点部分,投入情感去演唱。
3.要求:气息通畅,声音松弛,明亮。
教学重难点:
练习时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发音发声技巧,运用正确的发声位置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抒发情感。掌握该曲的重点部分,投入情感去演唱。通过演唱与欣赏赞美大森林的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森林的热爱之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与实践

讨论、思考题、作业:
对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曲式、情感进行剖析,充分理解歌曲的意境,能够完整地唱出旋律。

参考资料:
教学音像资料

讲 稿 内 容 备注
一、发声练习
二、介绍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词曲作者。
三、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背景
四、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品分析。

(一)发声练习
(1)

(2)

(3)
 

(二)词曲作者的介绍
(1)词作者:刘半农
刘半农,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2)曲作者: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赵元任在国内发表的音乐论文有:《新诗歌集•序》《“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歌词中的国音》《介绍乐艺的乐》、《黄自的音乐》等。这些文章阐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和对建立中国民族新音乐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不仅对当时音乐界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他在国内还亲自演唱录制过唱片《教我如何不想他》与《扬子江上撑船歌》等。

(三)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背景
《教我如何不想他》潜藏着无限深厚的思情、思乡、思国之爱。说“思情”,则是因为远在异国他乡的刘半农同样思念和自己患难与共的恩爱妻子朱惠,《教我如何不想她》除了思念祖国,还有思念妻子的因素。而赵先生和杨步伟也是一对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沐浴着幸福美满的情爱生活的赵先生当然也推己及人,把这首歌曲谱写成优美动听,传情达爱,为当时青年人最爱的浪漫歌曲。作品中的“她”既蕴藏有思念爱情、爱人、友情的因素,更可以当成是思念家乡、祖国等非常广泛的理解。总之它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在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中,对执着而纯正的爱情的热情歌唱。
  赵元任以优美隽永的音乐,通过对春夏秋冬各种自然景色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引人入胜地表现了情思萦绕的青年独自徘徊咏唱的动人情景,给歌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尽管后来赵元任把“她”改成“他”,并非是未经考虑的不经意之举,而是要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正如他在1981年回国访问时所说,这首歌中的“他”,不仅是指当时刘半农表达的想念祖国,也不仅仅是指所思慕的情侣,“而是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他”,使这首歌具有更深广的音乐美学价值。

(四)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品分析
1926年,对语言学颇有研究的赵元任,选取了刘半农于1920年创作的新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谱写成一首歌曲,很快便在群众中间流传开来。乐曲优美真挚的歌词配以委婉吟韵般的曲调,使得它在艺术歌曲的殿堂中大放异彩。
很明显,从曲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带有抒情性质的歌曲。歌词分为四段,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选取了微云与微风、月光与海洋、落花与鱼儿、枯树与野火等富有诗意的画面,展示了作者浓烈的思恋、热爱之情。
大概是出于歌词结构的考虑,曲作者采用了变奏曲式,通过引子—主题—三次变奏—尾声的结构框架,将歌词与歌词之间、歌词与乐曲之间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 主题 Var.1 Var.2 Var.3 尾声
b——a 间奏 c——a’ 间奏、引子 c’——a” 间奏 d——a (间奏变体)
春 夏 秋 冬
1~4小节 4~12 12~18 22~30 30~36 44~50 50~58 62~66 66~72 72~76
E大调 B E e G e E
(高潮)
乐曲以一个短小而轻柔的引子开始,只有一个4小节乐句的规模,由钢琴与小提琴共同陈述。引子的速度不快,为适度的中速,这为乐曲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宁静平和的基调。乐句可分为两个乐节,每一乐节有两小节。音乐是建立在E大调主和弦基础上的,采用了富于流动的3/4拍为其基本的节奏框架。两个乐节的节奏相差无几,占主要地位的附点节奏与前后紧贴的八分音符,形成一种极富弹性的韵律,好似小船在平静的海面上随风飘荡般的感觉。作为一种背景材料,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过程,成为乐曲内在的统一因素。
乐曲的主题便是在这种微波荡漾般的动感之中呼之欲出的。这是一个夹带一句衬词的四乐句乐段,乐段结构并不十分工整,共14小节,但这并不影响乐曲结构上的美感。正方形是规矩的,是美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五边形也是美的,那是一种不稳定的、有动感的美。这首歌曲亦是如此。
主题结束后,又一段4小节的间奏缓缓流出,它一方面起到收束主题情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段的变奏作一个情绪上的铺垫。这段间奏是从引子发展而来的,规模、节奏均与引子相同,只是旋律进行上刚好与引子相反。引子中附点与八分音符的节奏第一次结合时,旋律先抑后扬,间奏中同样之处则先扬后抑;引子中附点节奏第二次出现时,是通过上行跳进的方法迸发出来的,间奏中同样之处则是通过下行跳进低回前进。伴奏也稍有所改变。引子中钢琴伴奏基本是跟随小提琴旋律的,但仍旧有些差别。而间奏中则丝毫不差的紧贴着小提琴。同时,由于和声功能进行上也有所变化,从下属到主的进行改变为六级和弦到二级和弦再到主和弦的进行。因此,在音响效果上、情感表达上,二者都还有一定的差别。
变奏一的结构、规模与主题完全一样,也是一个四乐句乐段,也可分成两部分:前两乐句为第一部分,后三个乐句为第二部分。内容同样是先叙事后抒情。 再往下走,变奏二果真出现了。固定的四乐句乐段重新填写了第三段歌词。最后,变奏三接踵而至。结构、规模无丝毫变化,但乐段的感觉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纵观全曲,它好似一座宫殿,宫殿内有四间规模一样的屋子,但每间房屋里的摆设却各有异同。显然,这体现了作曲家的心智,那是一种极具艺术理性的铺陈,而不是随字定腔的感性创作,而这正是专业创作与业余创作的根本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