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八年级
教学内容:自组内容《多彩的汉族民歌》
教材分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以其丰富多彩的特点散发着无尽的芬芳,在民族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强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喜爱民歌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在八年级下册中我自组了《多彩的汉族民歌》这一教学内容,以汉族民歌为辐射点,让学生在区分汉族民歌特点和体裁的过程中感受、体验中国民歌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欣赏不同体裁的汉族民歌,能感受山歌、号子、小调的音乐特点,分辨汉族民歌体裁。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提高民歌鉴赏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即兴创编。
3.认识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八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民歌,会唱一些简单的、经典的民歌,但他们更关注流行歌曲,对民歌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民歌的主动性,能感受、体验民歌的魅力,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创造活动如:师生互动演唱、欣赏听辨、合作表演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辨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使他们逐步感受民歌的美,获得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感情升华,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亮点:
1.从学生好奇心入手,采用民歌对比欣赏方法,从“民歌”到“民歌的共同特点”,再到“民歌之间的不同特点”,最后落脚到“民歌体裁的分类”,知识点层层递进,轻松突破难点,一步步引发学生对民歌的探究欲望。
2.巧妙地将唱、听、演、编活动穿插其中,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民歌的体验和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验不同体裁的汉族民歌,区分汉族民歌的三种体裁。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民歌
课前播放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属于哪一类型的歌曲?(民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领略“多彩的汉族民歌”,导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 赏析民歌
1.答一答:自主思考,回答问题
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民歌有哪些特点?学生发表对民歌的认识,教师再补充总结。
2.听一听:区别汉族民歌之间不同的音乐特点
1)欣赏湖南常德民歌《打硪歌》、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江苏民歌《无锡景》,请学生对比分析:三首汉族民歌音乐特点相同吗?分析音乐演唱场合。念《打硪歌》,学习常德方言,边听边打拍子感受三首民歌节奏的不同,用线条将相应的民歌名称、音乐特点连接起来。
节奏规整 《打硪歌》 婉转优美
节奏自由 《槐花几十开》 高亢悠扬
节奏固定 《无锡景》 刚劲有力
2)总结三段民歌的特点,引出民歌的三种体裁。
3.演一演:体验汉族民歌三种体裁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特点形成的原因
1)教师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请学生比较两首《茉莉花》的异同,问:河北民歌《茉莉花》是哪种体裁的民歌?(小调)同是民歌,音乐为什么各具特色?同一体裁、同一内容的民歌风格为什么也会不一样?学生回答后小结:民歌的风格特点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方言特点、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
2)体验喊号子与不喊号子划船的不同感受,组织学生创编《划船号子》,感受劳动号子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和在劳动中所起的组织与指挥作用。
3)让学生模拟山头打招呼,即兴创编歌词表演。对学生思维中迸发的火花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在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演唱形式、音乐特点形成原因。
三、体验反馈 分辨民歌
听赏三首汉族民歌湖南《沅陵号子》、山东《绣荷包》、青海《 站在高山望平川》片段,分辨它们各属汉族民歌的哪种体裁。
四、拓展延伸 畅谈民歌
师:民歌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当今的民歌又有怎样新的发展呢?师生探讨,总结当今汉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课后搜集哪些音乐运用了汉族民歌的元素,鼓励学生关注民歌未来的发展。
在《茉莉花》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之初,课时为45分钟,后因赛课时间更改为35分钟,为确保教学的容量和时量的平衡,故而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调整。为保证短时间内学生能最大程度有所收获,我花费了大量精力研究教学方法,将民歌音乐特点的描述、归类、总结分别用选择、连线、填表轻松解决,既降低了民歌学习的难度,又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有限,很多汉族民歌都只能欣赏其中的片段,还留有遗憾,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实和完善。
在本课中,我将自主探究、层层剖析贯穿整个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采用易学、简单、有趣的体验方法让学生对民歌的不同特点印象深刻,所用的方法就如这堂课的内容一样,朴素、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课后,很多班主任老师问我:“究竟用了什么样的魔力,让学生不约而同的在当天的日记中谈到了对音乐课的喜爱”?我想,这就是音乐老师想办法动脑筋的结果。若干年后,当学生们还能回忆起当初曾经上过的这堂音乐课,还能情不自禁地唱起其中的民歌,那便是我无限的欣慰和自豪!让民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