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美术高中美术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教案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课程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由美术作品形式美的概述和通常认为最主要的具体形式美法则的概述解释与说明所组成。本节是从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感觉开始,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从而把握到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能够掌握赏析作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没有系统的思维过程与角度,由于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诸多成分中,形式美所体现的是比较抽象的原理和规律,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习目标】学生通过了解什么是形式、形式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而重点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并运用这些法则去赏析作品。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情景教学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所以上课一开始,我用一段卡通片来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知欲望,引入本节课内容主题,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相关的知识点。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最后回到蕴藏着形式美的卡通画面中,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进行分析。
体现主题探究,充分合作,自主达标的课程理念。
一.导如主题创设情景、激发情意
同学们都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一栏目《艺术人生》,其中一环节是忆童年,下面咱们也来忆忆童年。播放《小蝌蚪找妈妈》动画片段,勾起对童年的回忆,集中学生注意力,仔细观察片中画面,自然和本节课知识相衔接。这部只有14分钟的动画短片可谓名满天下,片中将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画中的青蛙、小鱼、虾、小鸡等动物搬上了银幕,片中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制造悬念,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堂。
二.引导探究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教师手腕上戴的装饰品,说说他使用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学生兴趣高涨)
生:瓷 石头 塑料 动物的骨头
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它是用动物的骨头(鱼骨)加工而成的
师生共同探讨动物的骨头在原始时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形式美的定义。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骨头 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气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摆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这时候,它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形”即称原形,包括原始形、自然形;“式”指“法式”“法则”形是自然的,式是人为的。
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
形式:内形式 ( 引导: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木、钢筋、混泥土等)
外形式 ( 引导:建筑物的外观造型:细部装饰、门、窗、柱及色彩,直接作用于感官。)
从而引发学生总结形式美。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理解。
2. 深入探索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怎样?
引用近代实验主义美学家费希纳的一句话“姑娘面颊上的红色当然是美的,可是她鼻子上的红色究竟怎样呢?”形式要素色彩中的红色,出现在姑娘面颊,是标志青春健康的肤色,因而是美的;而红色出现在鼻头则代表着病态,因而是不美的。这说明,只有感觉到形式美的内容意义时,它才可能成为美的或者丑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让学生体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所在,目的是理解形式所表现的作品要和内容联系起来。】
三.精心研究
[前引]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摆出以下姿势(站立、坐、蹲),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进行讨论,每个姿势的比例关系。【教师示范如何用笔去测量事物】
生:站七(人头) 坐五 盘三(需指出在画面当中并非绝对,如服装设计效果图就采取里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艺术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寻的。
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古西腊艺术家中,首先创立规范形式的是建筑师,同时,古希腊雕刻家也力图为他们的作品确立一种规则,注重比例,这种规则在后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黄金分割运用最广。原苏联建筑师朱奥图维斯基计算的阿芙洛蒂特雕像的比例,其上下身的比例等于黄金分割的近似值0.382:0.618。
[研究]展示图片达维特《萨平妇女》 《帕特农神庙》让学生分别从画面中的主次人物的比例关系,建筑物的高、宽的比例关系的角度去分析讨论,找学生代表发言。
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加深对画面的理解,穿插《萨平妇女》取材的罗马故事。
【历史故事】达维特的《萨平妇女》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故事:罗慕洛初建罗马城时,城里的妇女非常少,大多数的邻国的妇女也不愿下嫁罗马城。为此,罗慕洛设下圈套,劫走了邻城萨平的妇女。后来萨平城的人要夺回被劫的妇女,眼看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已经在罗马城生下孩子的被劫的萨平妇女们,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丈夫遭受牺牲,勇敢的站出来制止了这场战争。画面中表现的就是两方对峙,一个妇女用双手推开两军呼吁停战。
[目的]在比例关系中,黄金分割运用最广。
[过渡]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几种比较常用的形式美法则。(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代表一种法则,针对其他组的不足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评比)
变化与统一
[引导]在美术作品中,由于各种因素使美术形象变的有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要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当耶稣说其中有一个门徒出卖了他的时候,十二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均不相同。极富变化,然而画家把他们三人一组地分置于耶稣两边,使处于明亮背景前的耶稣对统一画面起统摄作用。
[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清明上河图》学生分析画面讨论总结。
[点评]前面对这幅画已作过介绍,学生比较迅速的总结出答案。
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就是直接再现出北宋汴京社会生活中各色各样人物各不相同的活动形象,同时又把他们和谐统一地组织在一定时间、空间的画面之中。
注意强调:过分的变化是不美的。引用“如果人的脸孔是匀称的,那它是美的,但是生动的脸孔必然要有轻微的,不易察觉的非匀称性。”典例 《蒙娜丽莎》。
对比与和谐
[引导] 刚才我们讲到了变化,在画面当中之所以有变化,是因为有对比,但是这种对比也要在和谐之中。
对比:①形式对比包括 体积大小、色彩浓淡、光线强弱。
②内容对比包括 善与恶、爱与恨、痛苦与欢乐。
师生共同来分析达维特《马拉之死》画面中的对比和谐因素。(学生对此幅画比较陌生,教师简要介绍创作的背景及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析林风眠的《静物》是如何体现对比和谐的。
[点评]画面鲜明的构图和色彩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讨论积极,各发己见,对学生的积极发言,及时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教师总结: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平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由于黑、白在画面中占主导作用,整个画面又是和谐的。
节奏与韵律
[引导]在平时一提到节奏不强,同学们可能立刻会和音乐联系起来,其实,在客观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节奏的存在。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节奏感的范例
生:火车的车轮声
生:人的呼吸
生:四季及昼夜的交替
从而引到绘画中的视觉节奏,如: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面中众多人物并列由右后向左前移动的横构图,画面人物分为三组,形成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交替错落,人物上方外轮廓出现的起伏线产生的节奏感十分强烈。
节奏的跳动会产生韵律的美感韵律是一种协和美,例如一条美的弧线,它的每一阶段的形态都要美。
[学生活动]赏析《西斯廷圣母》画面中优美的韵律。
[点评]学生对国外的一些作品的赏析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从人物及其他们所穿的衣服的构图去分析,学生能说出但不够全面。
教师总结:拉斐尔的 这幅作品是西方古典油画中富于韵律感的典范作品,我们可以从位于前景的衣着华丽的教皇开始,他右臂下垂的长袖连到最下方的小天使,他们仰首注视的姿态,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位于明亮背景前的圣母,她的披肩和长袍构成优美的反“S”形,飘起的下襟连到圣女身上,最后达到背后绿色的帷幔。
四.前后呼应,反馈达标
学生分析《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画面(用所学的形式美法则)
【课后反思】整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引思,学生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等模式,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形式美所体现的是比较抽象的原理和规律,通过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举例,巧妙的避开了抽象的纯粹性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平时要善于观察、体验生活。不足之处是个别细节之处还有待于完善,如“黄金分割比”这个知识点,应该在课前发一些黄金分割的材料。另外还要注意有效的把握每一环节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