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体验
|
版本
|
辽海出版社
|
年级
|
七年级
|
|
课时
|
1课时
|
课型
|
造型·表现
|
教学方法
|
讲解、欣赏讨论、体验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了解中国画工具的应用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中国画工具的实践,学生能墨分五色,会利用生宣纸的吸水功能与用墨的浓淡、干湿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
|
||||
情感与态度
|
通过学生亲自使用传统工具去实践,了解画家如何咏物抒怀,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
||||
教学重点
|
会利用生宣纸的吸水功:把握破墨、破色、墨色的浓淡关系,特别是水分的干湿对彩与墨融合作用。
|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对水墨画“韵味”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并在实践练习的基础上展开创作。
|
||||
教材分析
|
水墨画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独特的画面效果都能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可以说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画表现出的空灵飘逸,虚实相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今人回味无穷,因此对水墨画韵味的认识是本课的灵魂。本课将带领学生逐步体验水墨特殊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水墨画艺术效果的独特,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它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方法,通过本课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在创作时不受表现方法限制,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大胆的表现出来。
|
||||
学生分析
|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方法与技巧,在师生共同体验的同时增加学生课堂自主活动量,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度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信心、提高审美能力。
|
||||
设计理念
|
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尊重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注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要关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姿态,同时要正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差异,特别是对水墨画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有效手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发展他们的美术潜能,在体验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国千年优秀文化的精髓有所了解和认识。
|
||||
教学用具
|
多媒体、毛笔、书画墨汁、调色盘、笔洗、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旧报纸
|
||||
学具准备
|
毛笔两支、书画墨汁、调色盘、笔洗、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旧报纸
|
|
教师引导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
学
环
节
|
一、创设体验情境
上几节课,我们用铅笔和橡皮画了很多画,画面中有黑白灰关系,比较有空间感,同学们画得都很不错。那么我们运用水和墨画出来的画又是怎样的艺术效果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幅画是什么画呢?教师展示体验水墨画所用的笔、墨、纸、砚。
二、谈话导入新课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适应中国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以其独特的面貌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画相对其它画种和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同学们请欣赏一些中国画,通过欣赏、比较,讨论分析一下,中国画有哪些基本特点?
教师小结:我们欣赏的这些画都是各个时期画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画创造出独特的表达物象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形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讲究画的格调、气息,画家重人品、重修养,这些都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意韵和情趣。它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此,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
教师解释“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展示齐白石作品《虾》
齐白石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品评一张画而形似为标准,这是“俗眼”的见识,所以太似有“媚俗”之嫌。这是有道理的,而不似又是欺世,而且是自欺,那么怎样者是最好?齐白石的标准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怎样才是“似与不似之间”呢?我的理解是形不甚似,而神甚似,以齐白石先生画的虾来说,其身段像海里的对虾,但又像河虾,长了一对大钳,正是这对大钳子,使虾的身段姿态起到传神的作用,而海虾的身段比河虾更美。二者一结合就成了齐派墨虾“似与不似之间”的最佳造型了。
再展示齐白石其它作品,如:青蛙、螃蟹、小鸡等动物也是齐白石笔墨概括最成功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典范。
四、展示与讲解
刚才我们欣赏很多中国画,也谈了中国画的一些特点,同学们也一定也想运用水和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凭借自己的心情体验一下水墨。
(1)用笔方法: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多种用笔方法。
(2)墨分五色(课件展示)
墨从浓到淡有五个色阶的差别,其实五色只是个要概数,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从浓到淡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好,通过试纸试一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胸中有数了。
(3)表现方法(课件展示)
浓破淡:先着淡墨,再用浓墨破
淡破浓:先着干浓墨,再用淡墨破
色破墨:先着墨,后用色破
墨破色:先着色,后用墨破
大家请欣赏,看看画面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教师小结:这些画就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是中国画特有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
学生欣赏
学生回答
中国画或水墨画
学生讨论,教师与学生交流,中国画的基本特点:
1、随类赋彩
注重固有色,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2、多点透视: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3、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
4、诗书画印
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
5、以线造型,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学生欣赏与思考
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在生宣纸上画出墨从浓到淡的五个色阶。
学生边欣赏边回答
学生体验感受
|
创设体验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他们体验水墨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到亲切感,教师充当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这节课的探究打下基础。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
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画的了解,体会中国画特有的气息。
使学生感知每个小动物都有情;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欣赏,让学生知道作品中的“韵味”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的喜悦。让学生亲自使用传统工具来画中国画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精粹,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国画知识与技能。
让他们在动中学,学中动,这样既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控制水分与时间的关系,在体验中,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
五、学生体验:自选题材,临摹或创作一幅有水墨意趣的中国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注意墨色变化,笔的干湿程度,掌握生宣纸性能。
|
|||
六、展示作品,相互评析,交流感受:
1、欣赏、评价自己和同学作品,谈谈自己作画时的心情,是不是受到使用工具、材料与表现方法的约束,是否反映出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相互交流感受。
2、注意画面与周围环境的整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
|||
七、教师总结:这节课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好多同学的作品都很有韵味,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使画面更富有新意。
|
|||
八、板书设计: 水墨体验
1、随类赋彩
2、多点透视
一、中国画的基本特点 3、笔墨
4、诗书画印
5、以线造型、以形写神
二、用墨方法:焦、浓、重、淡、清
1、浓破淡
2、淡破浓
三、表现方法 3、色破墨
4、墨破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