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准备
㈠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感受蛋壳、乒乓球的特性,学习利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应会:学会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蛋壳小摆设、小玩具的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㈡教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生活中,可用来进行设计、制作的材料多种多样,本课教学以蛋壳或乒乓球为主体,附加彩色纸或其它材料进行人物或动物的创作。
2、学生分析
《有趣的蛋壳造型》是一节工艺制作课,是学生所喜爱的内容,又是新教材中的课,全新的内容也给了我创新的空间。美术课直观性强,我抓住这个原则进行教学的尝试,一方面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另一方面,尽可能的运用电化手段教学,了解学生的喜好,课堂环境在“活”上下功夫。
㈢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配合实物教具和幻灯片使学生了解蛋壳造型的特点,启发学生制作有趣造型的思路。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
㈣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蛋壳、彩纸等材料进行人物、动物造型设计、制作。
2、教学难点:蛋壳、乒乓球小摆设的美感与创新。
㈤课前准备
1、材料或资料准备
蛋壳、乒乓球、彩纸、剪刀、胶水、废旧包装纸、废旧包装盒。
2、教学用具准备
⑴教师自制实物教具
⑵幻灯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时间 |
组织教学 |
问:怎样把滚来滚去的蛋壳放得平稳? |
学生想、说 |
做好课前准备 |
1分 |
导入新课 |
小组内互相研究、讨论怎样将蛋壳、乒乓球平稳的摆放—看幻灯 问:蛋壳和纸托儿怎样固定的更好? |
互相讨论、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2分 |
小组探究 |
说一说可以把蛋壳、乒乓球看作人物或动物的什么部位? 观察乒乓球、蛋壳作品,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哪件作品运用了那种纸托儿的固定方式?纸托儿的长短、大小跟作品造型有关系吗? |
1、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动手实践。 2、各组将研究结果进行交流 |
引导学生了解蛋壳、乒乓球造型设计的特点。 |
3分 |
研究课件中的作品 |
1、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设计?(神态) 2、怎样会使作品更生动?(身体部分、道具装饰—道具互换) 3、制作中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绘画、剪贴) |
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发散新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
4分 |
研究教材中的作品示范演示 |
打开教材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作品? 2、你喜欢造型的那部分?(鼻子、胡子……) 3、怎样做……? |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喜欢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观察作品,进一步了解蛋壳、乒乓球作品的制作方法。 2、由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来解决。 |
拓宽学生创作的思路。 丰富想象,发散思维。 |
5分 |
学生实践 |
1、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把蛋壳、乒乓球变成什么? 2、你将怎样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进行创作? 3、提出作业要求: 1)巧用材料进行创作 2)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
1、小组内互相交流 2、用彩纸或其它材料蛋壳、乒乓球上粘出设计形象,并配上一个漂亮而结实的底座。 |
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
22分 |
展示、评价课后拓展 |
1、展示学生作品 2、组织学生评价 |
1、学生自评、互评 2、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
相互之间交流经验,感受成功的喜悦。 |
3分 |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有趣的造型》是一节工艺制作课,是学生喜爱的内容,又是新教材中的课,全新的内容也给了我创新的空间。
美术课直观性强。这两个学期,我抓住这个原则进行教学的尝试,一方面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另一方面,尽可能的运用电化手段教学,课堂环境由“乱”变“活”。在“活”上下功夫,要了解学生的喜好。
《有趣的造型》这课需要用乒乓球或蛋壳,它们都是球体的,在桌面上放着不动都滚,所以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手动它,有的没注意就会掉地摔碎或出声音。于是,刚上课我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能不让蛋壳或乒乓球乱滚?有的想用纸粘个托儿,有的想做个纸筒或圆锥固定蛋壳。这些办法都挺好,即稳当又结合造型特点,一举两得。但这一环节我做得也并不完善:托儿长一些,短一些,在造型上都会发生变化,应该加一句话对学生进行引导。
接下来的环节是要通过教具和幻灯片使学生联想到蛋壳能做什么部位?懂得怎样抓住特点表现造型,知道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加工造型,清楚怎样会使造型更生动。课件在我的整合加工下,更好的发挥了作用。课的结构清晰,有条理。师生互动较好,时间分配较合理,学生的作品能体现课的成果。
在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探索研究新教材教法的过程中,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美术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画画”,也不是单纯的“手工”,更不是课改初期加入游戏的玩玩闹闹。而是观察、想象、表述、创造、评论等活动的结合。单纯意义上的纪律约束常常会对创造性起到反作用。因此,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只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到观察、想象、表述、创造、评论等综合活动中来,自然会被美术课带来的无穷乐趣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