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大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的平面造型表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一课安排用泥塑来表现大象的立体造型,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但很多小学生都难得一见真的大象,本课教材中安排了大象的图片、雕像资料,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知,也可让学生课前去观看《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书籍、图片,观察了解大象生活。教学时可联系一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花式“点心”》等,进行泥塑基本方法的训练,并在做做玩玩中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时还应抓住两点:一、进行泥工操作训练,提高泥塑造型的表现能力。二、树立物体整体概念,能抓住大象体形的基本特征。关键是教育学生先模仿后创造,从塑造过程中培养对造型艺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泥塑工艺,用黏土(橡皮泥或彩泥)塑一只生动的大象。
2.通过泥塑大象,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泥塑的兴趣。
3.了解大象的能干,做一个保护珍稀动物的好学生。
[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塑成的大象做到造型上能抓住形体主要特征,既夸张又可爱。
难点:对大象整体比例的把握和动态的塑造。
[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或橡皮泥)、泥塑工具、小毛巾等
(教师)课件、陶泥(或橡皮泥)、泥塑工具、泥塑示范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归纳出大象形体的基本特征:大身板、粗肢、大脑袋、大耳、长鼻、大牙。
2、提问:你了解大象吗?你喜欢大象吗?为什么?(大象温顺、善良、聪明,力大无比,能帮人干许多活等。
3、课件播放相关画面。
(1)大象的群居生活录象(是通过《盲人摸象》等故事,许多朋友对大象的外貌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你知道吗?大象那只由 40000多块肌肉组成的“万能”的鼻子,可以攫取食物、吸水喷水、攻击敌人,并且可用于同其它大象交流情感、传递信息,当然也能呼吸和充当嗅觉。雄性亚洲象还有两根长而弯曲的门齿,即通常所说的象牙。除了是雄象的武器外,象牙还可用来挖掘地下水。)
(2)人们对大象的喜爱——简介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的一块产象地,傣族人历来把大象看成是吉祥、力量的象征,甚至看成是一种神物。几千年来,人们与大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喜欢象,崇拜象。在西双版纳你到处可以看到象的图画,象的雕塑雕刻,象的舞蹈,听到象的音乐,象的故事。傣族有很多象神话,创世神话说神象用鼻子顶住了天,用四脚镇住了地,天地因而才固定了。《象的女儿》广泛流传,说傣族的先祖是白象神的女儿,她原先住在父亲给她做的白象牙的森林小屋里,以后才走出森林来到坝上,生育繁衍了许多的后代……许多傣人都相信白象神能消灾除害,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现代一些企业名称、商标图案也常引用了大象脚踏实地、善于负重、朴实稳健、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象征意义。
(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象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并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同时可从雕塑作品如《清东陵大象石雕》自然地引出课题。)
4、揭题:《泥塑大象》。
二、技法操练。
1、提问:要让泥巴听话,就得用泥塑的基本操作方法。你还记得吗?
(课件展示搓、团、捏、接、拉、揿、压等基本操作方法。)
2、随即让学生操练。
三、尝试制作。
鼓励学生按书上的制作步骤试制大象。
在制作中发现问题(如难以立住、身体比例失调等),解决问题。
四、直观演示。
1、先观看教师现场示范。
2、师生一起归纳制作过程,并用课件演示:
①分泥:按头、躯干、四肢的大小分泥。
②捏部件:细心地捏出大象各个部件。
搓四肢时,大小粗细要一致。
搓象鼻时,与躯干的用泥分量差不多。注意一头粗、一头细。
搓象耳时,把一个比“头”小的椭圆形泥球轻轻地压平,分两半,塑成一对大耳。
用小刀在嘴的部位轻刺,刻出微张的嘴;在眼部位置上刻出一对小眼睛。
搓出一条细泥条,截成等长的两段作象牙,细心地粘到嘴的外面;再搓一截作尾,粘到尾的位置上。
③组合。
④修饰:如挖出鼻孔、压出鼻纹,加披头巾、挂毯,动态加工等,塑出一只生动的象。
五、创作指导。
1、确定主题:你想塑在做什么的大象呢?
如洒水、搬木头、嬉戏、拔河等。
2、作业要求:
①用陶泥做姿态生动的大象(抓住大象的形体、动态特征等进行大胆变化)。
②小组合作,把组内的大象摆放在一起,组成大象乐园。
六、学生作业。
1、组成小组,确定主题,合作创作。
2、教师辅导时,注意对大象的形体、动态特征的把握。
七、展评延伸。
1、按小组展示作品,说一说:
①你塑的大象在做什么事呢?
②你在制作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机动)
2、师生互评、共评,从主题明确、形态生动等方面完成评价。
3、课件介绍民间泥塑,如“惠山泥塑”、“苏州大阿福”、“北京泥人张”等泥塑作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4、鼓励学生课后尝试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