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
1、课程标准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来确定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分为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 (社区) "、"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六大主题。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 、去探索、去得出结论。课程标准也需要老师在主导的角色下,要有创新能力,要把教材当作一个话题、媒体,要在社会生活中开发相关资源。课程标准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合、提高。
2、教学内容分析
《餐桌上的变化》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十一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第二课 日益富强的祖国的第一个话题。本节课旨在通过了解,让学生感受祖国农业上的发展,知道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正日益富强,从而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
3、学生问题的困惑
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学生对于祖国日益的变化认知还是比较浅显、片面,如果不深入地调查、采访,综合、整理资料,学生对餐桌上的变化、农业的发展的认知将不全面,那对于这单元《腾飞的祖国》就很难产生共鸣。
4、教学目标的拟定:
情感目标:从“餐桌上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调查、采访、查阅书籍、上网……),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制成头饰、幻灯片。
知识目标:了解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差异,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难点:走入生活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做一些简单的整理、分析,制成不同的展示道具,如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周前)
1、对老、中、少三代人的餐桌饮食采访录像。
2、袁隆平的图片、录像资料及李登海的资料。
3、调查爷爷、奶奶童年时期,爸爸、妈妈童年时期,以及自己餐桌上的主食、菜肴、饮品。
4、分组调查现在我国粮食、蔬菜、水果、肉、蛋、水产品的情况,本地区生产基地的情况。
(一)、导入,板书课题。
(展示美味菜肴的图片)同学们:看着这些菜肴你有什么冲动呀?你想知道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品(小品中介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童年时的餐桌食品。)。看了这个小品,你想说点什么?
师板书课题:餐桌上的变化
(二)、活动中感受变化。
活动一:从饮食看变化。
1、餐桌上的小调查汇报:三个不同年代的人的饮食有什么变化
(1)让几生汇报,再播出对三代人的饮食采访录像。
(2)你看出我国餐桌上饮食有什么变化?生答,师板书:贫乏——丰富
2、大讨论:这些变化是怎么得来的?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师相机让学生观察第65页统计图,谈谈自己获得的信息。让学生知道,现在由于城镇开发,耕地总面积虽然减少,但2004年粮食总产量却大约是1949年你粮食总产量的四倍,从而进一步体会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随机导入英明决策者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有关事情,了解他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师:我国餐桌上饮食的变化这么大,有赖于祖国农业上的发展。请看看我班各组同学对我国农业现状的调查。
活动二:农业发展齐调查。
1学生分小组对粮食产品、蔬菜、水果、肉、禽、水产品等供应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在本课前一周布置)
(1)参观农贸市场、超市,查阅书籍、上网等,看看有那些粮食产品。
(2)参观农贸市场、超市等,看看有那些蔬菜、水果。
(3)参观农贸市场、超市等,看看有那些肉、蛋、禽、水产品。
(4)查阅书报、上网等,了解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
2、分组汇报调查情况。
(1) 粮食(水稻类、小麦类、玉米类、豆类、薯类、高粱类、小米类等)(头饰展示)。两组长带领组员齐展示,组长做串词、总结,组员各代表其中一类粮食做种类介绍。
教师介绍袁隆平对提高水稻产量做出的巨大贡献(录像),李登海与杂交玉米的事情。
(2) 蔬菜和水果(部分实物展示)。由一组长作我国现在种植蔬菜和水果的介绍,两组员把全组收集的蔬菜和水果分类展示。
(3) 学生介绍肉、蛋、水产品,播出市场采访录像。先由两组长以小记者身份作总体介绍,再播放该组到市场采访得实况录像。(师对学生走进社会探索的自主、大方给予高度肯定。)
(4) 让学生谈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组长解说,一学生操作展示该组合作制成的幻灯片)。
3、通过调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小结号召。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总结的实际情况,师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肯定(板书农业发展的变化:落后——快、 好),并号召学生为祖国的农业未来发展作贡献,让祖国更富强(板书:日益富强的祖国)。
(四)、布置作业:
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比童年
对比物
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
我自己
结论
衣
住
行
板书设计:
餐桌上的变化:贫乏——丰富
日益富强的祖国
农业发展的变化:落后——快、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