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三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第二周——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我的劳动感受
第九周——有多少人为了我
第十周——期中小结
第十一周——不说话的"朋友"
第十二周——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十四周——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十五周——可爱的家乡人
第十六周——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七周——复习总结
第十八周——期末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