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思品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我心中的老师》教学反思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心中的老师》教学反思

通过《我心中的老师》这一主题的教学,我更深地感受到:课堂要充满活力,师生要富于创造。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两大方面作了些尝试:

一、教学与生活相融。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只有品德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升华。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始终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力图在教材与教师的工作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生活情境是向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素质或情境。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体悟。我在课前搜集、拍摄了很多生活情境,如:拍摄学生病了,老师关心学生;师生愉悦的谈话情景;老师辅导学生做练习等,这些就是取材于生活。在上课前,老师让学生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并在课堂上交流,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相融的特点。还有在“体验师爱”这环节里,学生通过看完老师关心学生的录像后,便回忆这样类似的事迹是否发生过自己的身上,这些类似的事迹同样也是来源于生活中。所以,这一节思品课无不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相融的特点。

       二、课堂以“情”为线。

情感是人类普遍共存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人的生活充实,可以提高人们生命的活力,同时,热情和激情能驱动和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在人的品德形成上起到巨大的作用。一位教育学家说过“高尚的品德是在健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整一个堂课,都贯穿了一个“情”字。情感既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过程,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而体验是在个体与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即活动(或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这种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进入思品学习的方法,无疑会使本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老师的工作艰辛和对学生的无限关怀,从而使学生尊重老师。例如:在课堂上穿插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爱的奉献》)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一定的熏陶。学生观察到老师一天的工作是那么多的时候,知道了老师的艰辛。还有看到老师在关心学生的录像时,不由地想起老师也曾经这样的关心过自己。这样的好老师难道不值得同学们的尊敬吗?在结尾部分,便以《我心中的老师》这一首诗来结束这一节课,从而尊重老师、爱老师的情感便得到一步一步地升华。所以说,整一堂课都以“情”字来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