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思品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我懂事了》教学反思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我懂事了》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但是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一味的灌输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不得不使我想起了陶行知老先生的话:“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我在执教《我懂事了》后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知识变为能力。只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历又是息息相关的,注重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而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课前我引导学生先就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同时,我还让学生对父母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或父母的同事等进行访问,为课堂感悟父母工作的辛苦进行情感铺垫,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认识,有利于他们认识的提升。

二、借用素材,正面引导。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走过了低年级步入了中年级,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学习习惯,行为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比较娇惯,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常常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在父母和亲人们的宠爱下,他们的个性也变得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但由于学生的模仿能力还是很强,因此,我通过一系列正面的素材,如调动学生兴趣的儿歌《人人叫我好儿童》激发情感的录音《乐乐的感想》,以及素材“母亲节的由来”视频《感恩的心》等,来引导他们从关心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开始,引导他们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关心他人的意识,乐于承担家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触动学生的情弦,激发学生把知识变为行动的热情,为此我采用“一周计划行动表”来加以实施。用正面引导代替空洞的说教,层层深入来促进学生的学。

三、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的学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真正实现把语言内化为行动的愿望。

 

按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科书所提供的全新范例,再加上对教材的重组,课堂教学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教学中切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遗憾的地方,比如在突破重难点这个问题上我在时间的把握上把握得不是很好,比例有些失调,显得有些顾此失彼,如果能在讨论与行动这一环节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执教《我懂事了》这节课的一点肤浅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