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思品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教材辅导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3-60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本册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其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本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本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4个单元主题,即:“学校生活”“同学友谊”“家庭生活”“我们生活的地方”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册教材由学校生活、同学友谊、家庭生活、我们生活的地方四个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是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在个层面的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单元 学校生活

一、单元介绍

设计意图

本单元是遵照课程标准“我与学校”第一条“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第二条“知道学校里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第六条“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第八条“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设计本单元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学校里辛勤工作的人们,通过调查、采访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学校里教职员工的职责以及他们是如何辛勤工作的,并通过为教师做贺写信等活动培养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情感。通过回忆、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和快乐,从而使学生更加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有同学共同创建和民主、进取的班集体。

单元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

2、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教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3、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

4、理解民主、平等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单元结构

第一单元由画画我们的学校、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集体荣誉靠大家我是学校小主人四课构成。

教学提示:

第一课,画画我们的学校。(2-3课时)

第一课时:1.主要了解学校的各种设施。教师可提出问题,学校里有哪些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学校里有哪些场所,它们有什么作用,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

2.学生会辨别方向。知道平面图的四个基本方向。(让学生知道读图、识图画图、能辨别方向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

第二课时:1.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画学校平面图。(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面图,然后再试着画学校平面图,这是本主题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年市学院期末检测内容之一。平面图的概念,教参中给提供了,至于怎样让学生把难以理解的平面图概念让学生清楚,明白,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第二课,学校里的工作人员。(2课时)

第一课时;我的老师

1.让学生知道,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说说上学以来曾经教过你的教师的名字,说说你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感受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重视和尊重)。

第二课时:小记者行动

1.制定采访计划。

2.小记者行动

3.采访后的感受。(教师的总结提升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

第三课,集体荣誉靠大家(1或2课时)

第一课时荣誉册

1.让学生懂得集体的含义。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入学以来。班级取得的荣誉,以小级为单位进行统计。3.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从中感受和体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荣誉时的幸福和快乐。激励全班同学为班集体取得更大的进步而努力。

第二课时:为集体争光

1.通过对以往的活动中有一些应得的荣誉而没有得到的问题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

2.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关心班集体,如美化教室环境,做好值日工作等等。(教材中淘儿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热爱集体,想一想,你能做些什么事来表达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呢?)

第四课:我是学校小主人(建议2课时)

第1课时:关心学校

1.通过生活中或教材中的事例,使学生懂得民主、平等的含义,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2.引导(通过事例)学生明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能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第二课时:爱护学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丽

1.引导学生心中有集体,尽自己的所以去爱护学校。(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

2.引导学生用自己睿智的目光,去发现学校需要改进的地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单元 同学友谊

一、单元介绍

设计意图

本单元是遵照课程标准“我与学校”第三条“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我在成长中第二条“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应使学生懂得只有自尊自爱并学会欣赏别人,才能做到关爱他人。在尊重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得到完善,从而使学生自我不断得到发展。

本单元从学生的自尊、自爱谈起,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都有自尊心,并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是学生明白要想维护自尊首先就要做到自尊,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反省自己的行为。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要想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别人最为重要。最后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消除嫉妒心理,做一个宽厚、诚实的人。

单元目标

1、懂得 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

2、能够爱惜自己的名誉。

3、能够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4、对善恶、美丑、荣辱等具有分辨能力。

5、能够关心同学,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

6、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能够真诚的祝贺。

7、知道嫉妒别人的危害,做到宽以待人。

单元结构

第二单元由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让我们手拉手、为别人的努力喝彩三课构成

教学 提示

第一课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建议2课时)

1.通过学生生活中或教材中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在社会生活中,处处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旦做错了事情就会让人看不起,影响自己的形象。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做到自我尊重,即文明、守纪、诚实。这样的人是受大家喜欢的人。

2.通过事例引导学生懂得犯了错误要敢于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样才能挽回不良的影响。

3、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课:让我们手拉手(建议2-3课时)

互敬互让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些交友的原则,懂得关心、关爱同学,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一些具体的事情,建立起和谐的群体关系,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通过教材的的事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需要互敬互让)

关心与帮助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要想深化友谊,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尊重同学,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人,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明白帮助同学应该是做对同学有益的事,不做害同学的事。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要空谈,同时课前老师应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关心帮助的故事。

第三课:为别人的努力喝彩(建议2-3课时)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长处,与人相处时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当别人取得成绩时要真诚地祝贺,不要嫉妒别人,知道嫉妒别人的害处。

(通过填写友谊直通车卡,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自身查找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成功喝彩

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真诚地为别人的成功喝彩。老师通过同学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知道当别人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为同学感到高兴和自豪,不要嫉妒同学。

为努力加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鼓励他人。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渗透,鼓励、劝慰别人时要注意是积极地鼓励,而不是消极的态度,不要有不满情绪。教学中老师可通过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通过学生得到别人的赞扬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学会鼓励。

第三单元 家庭生活

一、单元介绍

设计意图

本单元是遵照课程标准“我与家庭”第一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第二条“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第三条“知道家族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家庭经济生活的教育。从引导学生关注爸爸妈妈的工作和生活入手,指导学生走进父母的工作岗位,了解父母对社会、对家庭所做的贡献,体会父母的辛苦及为自己付出的汗水,作为子女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谅父母。在本单元中侧重体现学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赚钱的不易,就应该在生活中做到合理消费;在生活中学会理财,掌握家庭收支状况,指定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在购物的过程中了解买东西的学问;有了这些基础,开展一次“这周我当家”活动,在“当家”的过程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想当好家,先把自己管理好,自己不能做的事就给爸爸妈妈提个醒等等,尽自己的能力与父母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在“当家”结束后与家长、同学、老师进行交流,畅谈“当家的收获和体会,为以后当好家庭小主人做好准备。

单元目标

1.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4.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单元结构

第三单元由爸爸妈妈辛苦了、合理消费、这周我当家三课构成

教学提示(建议2课时)

第一课爸爸妈妈辛苦了

1.不同的工作岗位、走近爸爸妈妈的岗位

课前让学生搜集父母的工作照,调查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内容,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把家长请到教室,讨论或讲解他们工作的性质和对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

2.爸爸妈妈在家里

在工作岗位上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回到家中,以要进入为人父母的角色,通过教材或学生自己家庭中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父母不辞辛苦地为家庭、为子女、为生计终日奔波、劳碌着。教师可通过问题,提醒学生思考这些家务劳动是否有自己可以承担的,是否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活。

以小组的方式制定做家务计划,并坚持长期做下去。

第二课:合理消费(建议3课时)

学会理财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收入情况,了解父母是如何用钱的及理财秘诀。教学时可召开小小交流会,交流家庭理财的秘诀。教师引导学生经常参与家庭的消费,增强家庭的责任感,不与别人攀比。(每月制定好消费计划、买东西时不攀比、根据需要购物。)

家庭收支调查

课前布置学生对父母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家里一个月的收支情况。使学生有真实的生活感受。通过学生家庭调查的某一方面的比较,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家庭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如用水用电等。本课可与学会理财合为一课时,可把制定月消费计划做为一课时。

合理购物

课前,可以让学生对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市场或超市中商品价格和同一种商品价格做一个记录。

课的伊始,可让学生说说知道的购物场所,教师可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考考学生,让他们说说在哪可以买到这些物品。然后,通过教材中或生活中(学生的调查)不种类商品价格对比,使学生知道每一种商品都有价格。不同种类的商品价格不同;同类商品由于质量、产地、出售时间和地点不同,价格也不同。最终使学生学会购物。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渗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品的保质期等。

这周我当家(建议3课时)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学完《家庭生活》单元后的具体活动阶段。在 当家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一个观念。

当家先自立

通过给书中图片编故事,最终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等靠大人,不然的话就会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通过书中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后可组织一些生活能力竞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给爸爸妈妈提个醒

爸爸妈妈每天非常忙碌,有些事情会忘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平时要仔细观察家庭生活中的细节,及时的给父母提个醒,当好家庭小助手。(可通过教材或生活中的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

当家的收获

本课是学生当家一周的感悟和收获的整理。(课前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记录自己一周或一天表现)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

单元介绍

设计意图:

本单元是遵照课程标准 我的家乡“第二条”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七条”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任,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学生在上学期“黑土情”单元课文内容里,领略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气候特点、民俗民情,对家乡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由此引发了学生急于对家乡深刻了解的欲望。为此,我们构建了“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的教学内容,意在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名胜古迹和美丽传说。通过情感的激发,学生自觉地走进家乡,主动地去研究家乡的经济资源、工农业生产,对家乡的昨天、家乡的今天、家乡的变化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会觉得,家乡不但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还是一个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好地方。

本单元以《社区生活》、《家乡风貌》课文被容为载体,通过实施教学过程,引领学生从快乐的社区生活说起,以学生熟悉的社区生活为切入点,从感受家乡路的变化来看家乡的经济发展。在探究家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物产、特产及家乡的工农业生产。最终通过开展“家乡采风”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风貌。

单元目标

1.学生去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学生通过切身的社区生活,感受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懂得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从小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品德。

3.生观察家乡公路的变化,从变化来感悟家乡的经济发展。

4组织学生探究家乡经济发展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家乡的特产及家乡工农业生产的质量及水平。

5.学生进行“家乡采风”系列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艺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单元结构

本单元是由社区生活、家乡风貌二课构成。

教学提示:

第一课:社区生活(建议2课时)

这区的设施和社区的节日(合为一课时)

第一环节,教师可通过小组交流或学生图片介绍,了解社区的概念和社区的设施和这些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关心社区、爱护社区设施、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写一写、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把发生在社区里最快乐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社区活动表现出来。

社区事情大家做(1课时)

教师可与学校领导商量,安排一次社区公益活动。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大家的事情大家做。

第二课:家乡风貌(建议3-4课时)

家乡的路

为了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很好的达成,课前的调查非常重要。实施本课前教师要把本课的几个小主题的调查内容和课前准备一并安排下去。

可采取小导游或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家乡的路及周边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家乡交通的变化。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家乡交通的变化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方便。

家乡的物产和家乡的特产可合为一课,也可单上,教师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各个地方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不一样,物产的种类也不一样,教师在组织学生调查研究时,着眼点要放在产量高,面积大,在全国及全省有名的物产上,主要是农、牧、渔物产。

课文中列举的特产只是东北地区比较有名特产的代表。学生居住的地方可能还有许多本地特产,也很有名,教师要课前指导学生深入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对家乡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教师也需要准备一些物产图片。教学时,可采用小组汇报或证评选优秀小导游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师应注意区分物产和特产的区别。

家乡探宝

家乡探宝一课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矿产资源的同时,进上步掌握家乡工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很重要的一个侧面反映出家乡美丽富饶,让我骄傲,让我自豪。教学中老师要渗透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还是社会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时期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录像,使学生对东北的一些知名企业有所了解。

家乡采风

本课可结合学校春游活动进行,通过采风活动,让学生了解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不同生活习惯产生许多独特的风土人情。组织学生采风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小的方面入手去研究家乡的历史、风情、人物、传统。采风后,安排学生把采风的收获在作文课上写一写,并进行交流。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作为刚接触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一般都会遇到两个共同的问题: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有哪些不同?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到底该怎么进行?

我想“品德与社会”课与以前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我这里主要谈谈它们目标的不同。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这一特点。品德与社会课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几个方面的分目标,但实际上这几个目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关注多了,想办法去了解,就获得了有关这事物的知识和技能。在这过程中,儿童对这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形成的各种习惯等几个目标的达成是同时进行的。而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有的时候是把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目标是割裂开来进行的。在这一点上,过去和现在的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落实目标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目标落实不到位;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随意性强。

根据课标要求,由于品德与社会要体现生活性和活动性,有的老师有时候只注意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标。其次,有的老师只是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活动照搬,根本就没有去想该活动设计的目的意义何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这里面有老师态度的问题。

那该如何来加强目标意识呢?结合教学,我想提出以下四点:(1)了解课标,建立课标理念。(2)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弄清单元目标的落脚点。(3)备课的时候,可根据课标和单元的目标,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预设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确定为教学目标。(4)教学中的活动首先要围绕目标来设定,活动实施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5)教学中可能会生成新问题,老师要及时根据目标灵活处理。这样,既可以生成新目标及时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总之,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走向新课程中所必然会遇到的。首先,与以往的社会课、品德课不同,我们的目标是多维的、综合的。其次,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我们教师再创造、再设计的自主权,再加之,我们的这门课程提倡回归生活,关注儿童,所以,不少教师反而有些把握不住教学目标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我们的教师的确有必要,而且需要认真负责地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不是简单地读懂了教参文本上所提示的目标,而是要内化它。其次,明确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脱离目标,或者说目标落实得不够深刻,就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也必然会停留在浅表层次,无法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

二、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

现在,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在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的老师可能以前上过思想品德,比较容易把品德与社会课等同于以前的思品课来上。从教材的编写上看,思品教材是以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向学生讲明一个道理,学习一种精神,是启发学生对问题和人生进行思考。所选材料存在滞后性,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而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内容及呈现方式与过去的思品课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无论是教研员还是老师,都要认真学习教材,解读教材。实际上这就是学习课程标准,备课前必须要做的。

品德与社会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的图和文字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创造。要搞清楚教材给了我们那些信息,分别提示的是什么,要展开什么样的话题进行讨论。

教材还给我们留有空间,它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要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现在教材的呈现形式和以前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在很多方面,让老师产生了困惑。特别是“怎么让教材回归到生活中”,这是一个难点。这涉及到教师如何解读教材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第一,教材是范例,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教材。特别是体验性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具体性、生活性和本土性。因此这就意味着,我们不是教教材,不是简单地备教材,而是回归到生活中,回到儿童的生活中。所以,解读教材时,需要教师的着眼点是儿童这个主体,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

第二,教材中的弹性空间,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需要参与教材的意义建构。它也是我们尊重每个儿童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儿童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材对儿童来说,是开放的和生成的。教材,不再仅是用过的旧物品,而是凝聚着儿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现着儿童创造性的作品集。

第三,教材和师生的关系,是一种意义关系,也是一种对话关系。教材文本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一起要面对的和思考的。教室中的儿童在分享教材中的儿童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也在激活着自己的思考,丰富着自己的认识。教室中的儿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

三、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方面,现在问题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是老师们的一个困惑。有时候我们也去学校听课,感觉一堂活动课上完以后,人很累。所以,活动的设计及其有效性是一个问题。现在,似乎存在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好像不设计活动,就不是新课程了。的确,读懂了教材,应该怎样来设计教学中的活动呢?这个环节很关键,也是老师们感到困难的地方,同时也是与以前的思品课和社会课有着明显不同的地方之一。我认为设计教学活动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紧扣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谈过了,就不在细说。第二,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三,活动设计要注意还原生活。不要简单地只从表现形式上去模仿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设计活动时要还原到学生生活中去。第四,活动设计时,要预设活动中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因为同一个活动,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问题,老师要尽可能多地预设会产生的新问题。

在解读教材和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教材的开发者,需要将目标、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效果、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就活动而言,我想能否从这几个方面把握:(1)活动的必要性。确认是否一定需要一个活动设计。(2)活动的目的性。活动是需要符合目标,但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我们通过活动体验的分享,是要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现在不少老师偏于活动的形式和手段了。(3)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愉快的,也是思考的。(4)活动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教材上提示的一些活动,我们不一定照搬,但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借用其形式、方法,或者借用其内容,改变形式和方法,易于操作。

四、关于教学实施

教学的实施最主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践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从目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大家注意。

首先是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不仅要进行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一定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者。我们要把自己真正地作为课程的资源,与孩子们同学习、同体验、同探讨。构建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心理的支持,师生共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没有用问题来统领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但热热闹闹的课堂是不是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些活动的有效性如何?这是值得十分关注的。我想,要注意的就是预设目标是否达成。如果离开教学目标的活动,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前面提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要脱离目标。但并非要绝对按照既定和预设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我们的教学对象,包括我们教师自身,都是鲜活的个体,而且师生之间也是互动和开放的,我们每个人在课堂中,随时都在成长,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改变着自己,影响着他人,不断扩大和丰富着自己的经验,不断生成出许多新的问题。那么,关于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老师们应该怎样把握?

生成的问题,有多种类型和操作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教学机智,对生成的问题进行辨别和判断,以确定解决方式。

五、关于学习研究方式(调查学习)

新课程、新教材提倡我们的教学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对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有很多调查活动,也提示了不少调查表。那么,在实践中,这个问题落实得怎么样?是否容易流于形式?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方法比较多:我这里只谈谈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调查学习法。我觉得老师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调查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不要一成不变地按照书上的调查表来使用;二是调查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因素。总之调查学习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它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例如现在之所以出现“调查内容教师设计好,学生只是被动执行”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没有确立问题意识。儿童还未产生“为什么”“怎么会成为这样”这类问题和疑问,就开始了调查活动。也就是说,在调查学习开展前,尚未充分培养儿童探究的好奇心。我们希望教师在重视儿童的调查活动和体验活动的同时,重视由活动中生成出的问题、疑问和发现。让儿童在调查中学会思考。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会探究性学习,渐渐地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能积极关注,自主地观察和思考,形成具有社会性的思考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促进他们发展成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公民。同时,要根据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进行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

六、教学资源的开发

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但我们的教师仍然觉得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问题。所以,如何开发资源,或者意识到从生活中捕捉教学资源,是目前教师需要具备的一个素质。当然,对老师来说,也的确需要一个从意识走向自觉实践的过程。

教学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关键。这个问题,涉及到课程和儿童生活经验相连接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课程是为了生活,同时,儿童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学习道德,才能自觉地产生对道德的认同和实践。

另外,正确理解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处理教材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的适用问题。因为我们关注生活,这本身就超越了城乡差别,我们的差异在于生活的多样化,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是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引领儿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从小过有道德的生活。

最后,希望我们的教材能为大家提供的是这样一个空间:师生互相倾听和对话;尊重彼此的观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