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
1.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我心中的春天》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前三课的总结和概括。教师根据教材特殊的位置,结合教学难点,设计了小百灵诵春天、编制手抄报这样两个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注意知识的迁移,把本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本课教学不再孤立。在课上,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理解,在唱、说、做、写、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放飞自己的想像,张扬自己的个性,把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用种种形式表现出来,在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受春天的美,感受生活的美,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充分让学生开展探究式活动。
结合教材的特点,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四个小组(养蚕队、飞翔队、访绿队、探春队)分别进行活动,围绕“春天里的新发现”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了观察、饲养等一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对记录、整理等探究方法针对性地作出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使他们对春天有了更深的理解。
3.让学生的合作活动落到实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较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入不同的研究小组,并指导学生学会小组成员的合理调配。教育孩子们应遵守小组合作的规则,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合作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集体的力量,理解规则的作用,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的合作活动落到实处。
总之,在这堂课中,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亲历春天。他们对春天的感触是发自内心的、真切的,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的培养。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充分给予肯定,重视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创作、探究的乐趣,分享合作的快乐,引发了学生进一步观察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获得快乐。这都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