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蔡老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蔡老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蔡老师这时再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纵观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在“问疑”中激趣、获取学习动力。
疑是开路先锋,疑是深耕之犁,有疑才有思。本节课开始蔡老师让学生用两条线段围一个三角形,创设了“只有两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怎么办?”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了学习探究的冲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引导学生猜测“要剪哪一条线段?怎么剪才能围成三角形?”极具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获取了学习动力,为后面探究打下了基础。蔡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营造探究的氛围,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在引领中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主动性、自主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操作中获取并理解规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探究过程中蔡老师注重合作与交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异类”现象,充分运用使其变成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矛盾破析等过程,发展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能力。
二、在积极评价中获取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难学已经成为当今学生的共识,花费的精力大,用的时间多,然而成绩却偏底。如果抛弃其他因素如不喜欢数学外,则主要是方法不当,或专心程度不够,或不够勤奋,或兼而有之。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只重方法,不重思想的倾向,忽视学习过程的关注,平时思考的少,没有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教学中,蔡老师积极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使课堂充盈赞赏、激励、尊重,体现了“一语中的,恰到好处”的客观,“恰如其分,由感而发”的真实。保护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树立了自信心,更激活了学生的进取心。蔡师的表扬真诚,委婉,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灵。体现得更充分的是利用评价使学生明晰了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比较归纳,数形结合,猜测验证,方法优化,科学推理,特殊与一般思想等,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剂,学生受益非浅。
三、在有效的训练中拓展思维品质。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训练有层次性,有针对性,有梯度,发展了学生思维品质。训练是什么?是巩固新知,拓展认知,发展思维,运用知识和方法的有效手段。基于此,蔡老师安排了数量并不多但非常有价值的练习,如第1题利用规律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形成了方法的最优化:只用较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出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了数学价值意识,使整节课前后呼应,结构紧凑,在巩固新知中,加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设计开放性的题,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思考、迁移、分析中发展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等。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会把数学知识符号化。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性,让学生在亲身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新知,再用新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深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