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数学三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微课设计 牛吃草问题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认识《牛吃草问题》
《牛吃草》问题系列微课(一)
学科:小学数学
适用对象:第二学段学生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牛吃草问题最早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他的《普遍算术》一书中提出的,也有人称这一类问题叫做牛顿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把它作为一个数学类型来研究。本节微课我们来认识牛吃草问题,了解牛吃草问题的基本特征。
牛吃草问题就是因为不知道中间衔接的量怎样表示(中间量),所以人们不知如何用语言来描述。因此,我把一道牛吃草问题的例题分成两部分来探究。通常我们用比较加假设的方法来解。
二、教学过程:
例: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这块牧场原有青草多少?
1、假如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个单位,即每头牛每天吃1个单位的草,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吃草结果。
10头牛吃20天 15头牛吃10天
1×10×20=200(个单位) 1×15×10=150(个单位)
2、接着我们就来比较这两种情况,找到这两种情况的衔接点。
图:


 

1×10×20=200(个单位)→原有的草+20天长出的新草
1×15×10=150(个单位)→原有的草+10天长出的新草
3、从上图中对照分析我们发现:
●相差的就是10天长出的新草:200-150=50(个单位)
●每天长出的新草: 50÷10=5(个单位)

●原有的草: 1×10×20-5×20=200-100=100(个单位)
或 1×15×10-5×10=150-50=100(个单位)
三、教学反思:
特征一:牛的头数不同,吃完牧场上所有草的时间不同,所吃的草的总量也不相同。
特征二:牧场上每天新草的生长速度是假设固定不变的。
特征三:牧场上原有草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第一个特征我们能够找到两个相差数,第一个相差数是吃草总量的相差数,第二个相差数是时间的相差数。
●根据找到的两个相差数,我们可以求出牧场上每天新草的生长速度(每天草长几个单位)。
●知道牧场上每天新草的生长速度(生长几个单位),根据第一个特征我们能够求出牧场上原有草的数量。
以上三个特征及后面的三条附加说明值得我在教学中反思。当然,牛吃草问题的最后一步解答在此没有涉及,主要原因是要重点突破怎样找到衔接的量(中间量),这两个固定不变的量找到了,思路就比较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