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平面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教材利用立体图形的引入平面图形的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识别图形。
2、学情分析
一年级四班共有学生70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他们的名称,并能识别。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3)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种平面图形,体会面与体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我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比如: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出示多媒体,老师介绍:老师要举行一场比赛,你们想不想参加?老师说什么物体,同学们就拿起哪一种物体挥一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
用比赛的形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一猜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第一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我先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并在纸上描画出这些物体的面。之后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通过描画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认识四种平面图形是本节课的重点,体会面和体的不同是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验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从而体会到面和体的不同;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
第二步,初步比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异同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四种平面图形的的不同。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
第三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间欣赏:
师生欣赏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拼成的各种奇妙的图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课间欣赏,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既使身心得到了放松,又在欣赏的同时,体验到了几何美、数学美,渗透了审美教育。
(四)巩固练习
本节课设计了趣味练习、开放练习。
1、趣味练习:识物体游戏
看老师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物体,指认是什么形状等。
2、开放练习:用平面图形的学具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拼完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说说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五)总结反馈:
这节课大家玩的开心吗?谁愿意说一说 ,这节课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哪些不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