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高中语文
鸿门宴试讲教案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
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作家及作品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①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②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③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④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⑤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① 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② 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 讨论课文内容,提问:全文共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段,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宴会前(开始—“项王许诺”)这是故事开端,发展部分。第一件事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激怒项羽。第二件事是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进言”,使矛盾激化,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情节迅速发展。第三件事是项伯夜告张良被利用。
宴会上(“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到“樊哙从良坐”)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写了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作者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四件事。其中樊哙闯宴,气慑项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点。这部分显示了项羽内部的意见分歧,和情势急转直下,项羽走向被动的形势。
宴会后(“须臾”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刘邦安然脱身的经过。刘邦回坝上,“立诛杀曹无伤”,消除隐患,是故事的尾声。
四.总结、扩展
总结:《鸿门宴》叙述了刘邦、项羽两支起义军分路联合攻打秦朝,刘邦先入关破咸阳后同项羽展开的一次政治斗争。课文故事完整,情节紧凑而曲折生动,由曹无伤密报项羽写起,以刘邦立诛曹无伤结束,首尾照应,综合自然。本课的学习,需注意情节的安排。
扩展:赏析项羽的《垓下歌》,把握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鸿门宴
巨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八千子弟随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风。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节课比较的精彩的地方在于对鸿门宴座次的分析,其中涉及到学生对于古代礼节,出现方位词时的倒装句式的掌握。让学生来分析会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个环节会由于学生的参与而占用大量的时间。如果重新上这堂课,我会在给予学生自由讨论发挥的同时做好课堂的主导者,使生成性的课堂不要大幅度的偏离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