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高中语文
陈情表教学设计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21 陈情表
【背景材料】
一、《陈情表》赏析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人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节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示范教案】
陈 情 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体会课文陈情于事,情深理切,感情真挚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准确解释字词,翻译文句的能力。
2.培养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批判地对待封建时代的忠孝思想,树立忠于祖国人民的新观念和孝敬、关心父母长辈的良好品德。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诸多文言实词,是学习的难点。
解决办法
1.对词语作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并作积累。
2.反复诵读,要求能背诵能默写,在诵读中加深理解。
3.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体悟文旨,掌握课文结构。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学生诵读课文,并通过阅读注释,达到对文意的理解。
2.第二课时,借助讨论,把握文章的结构章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初读课文,要求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主要是实词),进而把握文章各段大意。
二、整体感知
李密从小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刘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谨闻”。秦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召其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赴命。但因他曾仕蜀汉,而今以“亡国贱俘”之身拒官府征召,深恐晋武帝疑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饱含血泪上了这篇《陈情表》。由于情词恳切,取得了晋武帝的谅解。
鉴赏评价,读懂原文是基础。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字词,重点是文言实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李密是蜀末晋初人。蜀国灭亡,晋武帝要他入朝为官,他因有96岁的祖母在堂而辞不赴任,但他曾在蜀国为官,恐晋武帝心生疑忌,故而上表“乞终养”。他是否如愿以偿了?请同学们看课文习题二的引文。(学生读文答问)
李密的表章把晋武帝感动了。他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李密为何能逢凶化吉,了却夙愿?《古文观止》说是因为这篇表章“历叙情事,俱从天真(自然真切)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并赞扬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要解开李密表出则愿遂的奥秘,需从头开始,细读课文。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要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更(gēng)相为命
3.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积累以下词语:
(1)双言实词(个别属词组)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2)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3)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4)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6)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因课文注释详尽,此处实词、成语均不加注)
4.课文层次大意: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总结扩展
(重在疏理词汇方面的知识,见“三3.”)
课后作业
诵读课文,据层次提纲,把握课文内容及章法
附:板书设计
(见“三4.”之课文层次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探究其章法,认真体会文章“陈情于事,情深理切”的表达特点。
二、整体感知
李密曾“少事伪朝”,而今晋朝“宠命伏渥”,“二州牧伯”一再举荐,新皇又下诏特征,而他却一再辞官不受,要让晋武帝不生疑忌,相信自己确属“区区不能废远”,难度是相当大的。李密的成功秘诀就在于陈情于事,讲真话,说真情,显示至诚至真的“至性”。此外,话是要一句句说的,陈情亦需逐一道来。如何安排起承转合,先说后说,也是大有讲究的。《陈情表》的行文章法,也值得我们详加推究。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朗诵或试背诵课文。
2.开展课堂讨论,细致剖析《陈情表》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3)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以理。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这种“义理”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史载司马昭死,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行三年丧礼;他即位时举贤的六条标准,又明示了“孝敬尽礼”“友于兄弟”两条。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视为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看来,“忠”的对象须改变,“忠”的目的亦不在求个人的飞黄腾达,而且无论“忠”“孝”,都不等于一味盲从。但对祖国、人民要忠诚,对父母尊长要孝敬,这些都可以成为新时代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4)试归纳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本文语言特点是平实生动,少有典故及藻饰;文中虽多用四字排句,但真正的对偶句并不多,偶尔用之,也都自然浑朴,无斧凿之痕。而且整句中均间以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的语势。它采用了介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由于抒写真情,故而具有行云流水、天真自然之妙。)
总结扩展
表章、奏疏、书信,都是我国古代散文中常见伪文体样式。因为要切合实际交际的需要,因而十分讲究持论有故,言之成理和情理交融,十分讲究语言的贴切得体。初中课文诸葛亮的《出师表》、高中课文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本篇,都是此类文章中的典范。读本中还选有曹丕《与吴质书》、丘迟《与陈伯之书》、白居易《与元微之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和林觉民《与妻书》等。收信人身份各异,投书者与收信人的关系也迥然有别,然而在入情入理、得体合礼上却是相同的。课外可选读揣摩,细加体味。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孝”的见解。
3.阅读读本的书、表类作品,揣摩其语言表达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一、祖孙相濡之情
二、奉诏困顿之情 陈情于事
《陈情表》
三、当效微命之情 悲恻动人
四、乌鸟反哺之情